纵使偏居浦西园区一隅,城市最佳实践区——上海世博会的独特创意,依然被视作“真金”熠熠闪光。这里浓缩着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智慧,这里提供了与众不同的思想与深度。
开园一个月以来,随着多方的努力,这里在“叫好”的同时,也正逐渐“叫座”,实现着本届世博会展览水平与人气的双重提升。
游客纷至沓来,看门道也看热闹
如果说世博会是一所学校,那么对于投身城市建设的人而言,城市最佳实践区便是最好的课堂。在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看来,这里的展示“给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一批“看门道”的人纷至沓来。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同济大学教授唐子来说,早在试运行期间,他在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内的同事与同行便来到这里驻足细观。开园后,上海各区县委办的党政干部也不约而同由 “一把手”带队前来取经。
“别处讲广度,这里论深度”。他们并不走马观花,而是结合各自关注点“对口求解”,结果则往往使其感受心灵荡涤,不由击节叫好。“这是送到家门口的活教材,”一位区领导说,“不来学习,就是错失机遇。”
但为“门道”而来的行家里手毕竟不占多数。相比浦东园区的热闹非凡,这片用心良苦之地一度 “曲高和寡”。于是,组织方精心策划了一套“东西联动”方案:到浦西的案例馆来敲章,便可能换到浦东国家馆的入场券。5月19日推行当日,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游人数量便比平时增加了一倍,很多案例馆门前第一次排起了长队。
在第一波“敲章热”过去之后,一些为“看热闹”而来的游客逐渐放慢脚步。不止一个人有这样的体验:匆匆敲过章,“顺便看一看吧”,不想一看便着了迷,愈看愈有味道。来自湖南的大学生罗锋一口气看了10个案例馆,最后一个不来梅案例馆看罢,他取出自带的彩色笔在留言簿上写道:“世博真精彩。”
展示日益丰富,各出奇招赢喝彩
人气提升的同时,各案例馆也使出浑身解数,在深化展示内容上“花功夫”。
请专业人员“驻场”解说,是台北案例馆的做法。台北的“垃圾零掩埋”和“无限城市”两大理念,仅靠文字说明很难透彻了解,因此在展示屏前,有台北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随时恭候”回答参观者提问。
记者曾经就台北市的“垃圾零掩埋”经验向工作人员“讨教”了半个多小时,从垃圾如何分类,到社区垃圾回收如何定点、甚至到一个垃圾袋的价格,对方都讲解得十分仔细。
借助表演,把抽象的生活理念具象化,这是西班牙马德里案例馆的做法。在马德里“空气树”下面,人们不仅可以乘凉休息,还能欣赏到各种原汁原味的马德里街头表演。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参观者可以真切体会到参展方所要传达的理想都市空间的理念——有绿树、有浓荫,更有公共空间里人与人的交流。很多人走出 “空气树”后问的第一句话便是,“什么时候,中国也能有一棵‘空气树’?”
法国的罗阿案例馆更是将“触角”延伸到馆外,他们已经举行了一场创新周主题活动,邀请上海本地几家创新机构,包括张江集团、科技创业中心、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联合主办,一起分享罗阿大区与上海在创新产业领域的经验与成果,无形中也为罗阿馆倡导的生态理念做了一次“园外推广”。
如何持续热度,未来还需细思量
一个月中,城市最佳实践区由“冷”到“热”。一冷一热之间,观众的领悟在提升,上海世博会的内涵也在渐次展开。但随着城市最佳实践区逐渐热闹,参观者需求的逐步提升,一些新的现象也值得细细思量。
记者在数次参观城市最佳实践区后,不禁感慨:“能详细讲解案例背景、理念和故事的专业人士,还是太少。”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最初的预计中,有5%的专业观众是来这里“看门道”的。对于这些“看门道”的观众,需要有能够讲得清“门道”的解说服务。目前,这一块的内容参差不齐。有些案例馆只准备了简单的文字资料,若想再详细了解某一些方面的信息时,常常未必如愿;还有些案例馆的讲解员,只能按照展示文案上的内容解说,一旦有观众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往往无法解答。
同样,熙熙攘攘的人流,并不是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最佳参观环境。正如唐子来教授所说,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真正意义是给人们一个停下思考的“文明驿站”,并给后世带来一些改变。因此建议,更多的参观者在接下来的世博日子里,不妨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案例中凝聚的城市智慧,或是到案例报告厅里转一转,了解一下以研讨、多媒体、展板、活动等其他方式演示的精彩案例。
“慢慢走,边看边想。”城市最佳实践区要想让首月“热度”持续,还要有更精彩的内容表达,以及更专注的参观者。(朱珉迕 章迪思刘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