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内看点
海底建机组洋流能发电
中国船舶馆的另一个“未来主义的展品”是一段关于“洋流能发电机组”的动画,在深色的海水下暗流汹涌,巨大的叶轮慢慢地旋转,颇有些“阿凡达海底篇”的气势。在海底有着规律性的水流,称为“洋流”, “洋流能发电机组”正是把洋流的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在水下的涡轮机旋转,带动水面上的发电机组,发出的电能经加压后,在海底电缆中并网,输送到陆地上的城市。
馆内还有很多反映中国造船历史和现状的展品,其中包括1∶1的现代舰船桅杆模型、中国制造的世界最大薄膜型液化石油气船“大鹏昊”号、中国第二代地效船“天鹅号”、“北星号”全铝喷水推进自控深浸式水翼船、中国拥有知识产权的最大原油船“新浦洋”等舰船的小比例模型。海上半潜式石油钻井平台的模型,可看到底部小型涵道式螺旋桨,还有可四面放出的锚。
中国船舶馆还有一些多媒体设施,门口的水雾像帘子一样垂下来,投影仪在上面打出五彩旋涡。“未来海上城市”互动游戏,观众可用手通过摄像头控制墙上的鼠标,点击各种项目。
船舶传奇
“耆英号”清代引欧美关注
中国船舶馆的室外展区也很有看头。该馆因为是由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改造成的,所以保留了很多老厂房的元素,比如带吊钩的天车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很像流行的“Loft”。在室外展区有几个制作很精美的中国舰船模型,很多游客一看而过,其实这些舰船模型经过千挑万选,每条都有一段故事。
大家都知道《清明上河图》什么样,在中国船舶馆的室外展区展示了这幅画中的“汴河客船”的模型,在模型上可以看到在客舱顶上放着蓑衣和斗笠,看来是供雨中在船顶操作的船工们使用的,非常“人性化”。
这些模型中最有故事的当属“耆英号”。耆英是和英国签署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钦差大臣,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复杂人物。对于当时很难接触到中国人的英国人来说,耆英是个难得的“谈判代表”。
1846年,英国商人为了考察中国木帆船的结构和性能,购买了一艘中国造木制远洋帆船。为了感谢耆英的“合作精神”,英国人把这艘船命名为“耆英号”。当年12月,耆英号从香港启航南行,绕过好望角,后来到达纽约和英国,比美国纽约至利物浦的定期客船还要快,在西方引起注目。
“耆英号”一方面反映近代史的诸多诡异之处,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传统技术中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