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是江南锦绣繁华的鱼米之乡,处太湖之滨,风光绮丽,人才荟萃。这里也是江苏刺绣的重要产地之一。
无锡地区的刺绣称为锡绣。在明朝中期它就作为上供朝廷的贡品,在清末民初锡绣已享誉海内外,在1910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1911年意大利都灵世博会、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锡绣都曾获奖。自1908年至1921年这十三年中,无锡刺绣艺术品在国内外各级赛会中荣获奖牌的数量,在全国荣居榜首,“锡绣盛称于世,不唯国人知之,薄海内外靡不知之”的美誉由此传开。
无锡刺绣大师吴鸣文作品(自上向下):《击鞠图》、《韩熙载夜宴图》局部、《百寿图》
丁佩的首部刺绣专著
大约在200多年前,锡绣开始走进了它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明代中期,“十字桃花”和“堆栈纱刺绣”已经非常盛行。到了清代中期以后,更是涌现出一批刺绣名家,推动了锡绣的繁荣。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江南著名刺绣艺术家丁佩曾寓居无锡,她在无锡生活期间,身居闺阁,长期从事刺绣创作和研究,并利用“绣余清暇”之时不断总结经验,后来她将这些刺绣艺术理论整理成书,于道光元年(1821年)出版发行,这就是我国刺绣艺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专著——《绣谱》。在这部9000余字的著作中,丁佩首次提出了“齐、光、直、匀、薄、顺、密”七字诀,总结了中国刺绣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规律,成为后人研究刺绣的理论基础。
在书中,丁佩记下了许许多多她在无锡的创作经历。有一年春天,丁佩在梁溪泛舟游览,眼见“斜照满山,风光成彩”。旖旎春色令丁佩久久难忘,回家后,她立即用“退红绒(浅红劈绒)参以牙色(似浅朱而略带微红),绣成遥山一桁”,只见“山椒新绿成林,溪中碧水鳞次”,连她自己也“顿觉耳目一新”,惊呼:“此画家所未到也”。这一段充满抒情意味的描述,表达了丁佩对无锡秀丽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出无锡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对艺术家的孕育作用。
丁佩的刺绣传世作品虽然至今尚未发现,但根据《绣谱》中对其自身绣作的分析,可知她的作品不是一般的实用绣,而是细腻典雅、格调高雅的观赏绣。丁佩说:“刺绣以针代笔,以绢素为纸,以丝线为朱墨、铅黄。”“取材极约,而用甚广”,同书画一样,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为“闺阁中之翰墨”。于是,后人把这类出自闺阁中的观赏绣称之为闺阁绣,而闺阁绣在近代无锡刺绣艺术史上,一直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
李佩黻创办绣工会
在丁佩之后,锡绣艺术家可谓层出不穷,锡绣的风格也愈加鲜明。其中,华璂以及李佩黻(fú)带领的锡山绣工会成为锡绣的两大流派。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李佩黻、李韵在华氏兄弟的支持下,在无锡创办第一个民办刺绣教育机构——锡山绣工传习会,李佩黻任总教习(后改称会长)。在之后一段时间里,这家我国最早的民办刺绣传授组织以及其中的优秀艺术家们,参加了多届世博会,中国的锡绣艺术也从此在海外声名鹊起。
李佩黻、李韵和是华文川、华文汇兄弟的妻室。华氏弟兄均以善画著称,而华氏一族,名家辈出。他们将民间刺绣工艺与国画理论结合,又吸取了“露香园顾绣”技法,开创无锡刺绣独特的风格。锡山绣工传习会的创办影响很大,9年后北京在唐文治的提倡下,出现了官办的绣工科。
锡山绣工传习会创办时入会的现有名册可查的有102人,刺绣花样由传习会统一代画发给,酌收工本费。会员所出绣品由教习按价估值,分上、中、下等收购。从此锡绣就以商品形式流通市场。锡绣自以商品形式流通市场后,制作者有了收入,从事刺绣的妇女逐渐多起来了,以后又推广到四乡。
绣工会还自编讲义如《刺绣篇》和《修身篇》,讲授刺绣和修身两种课程。绣工传习会创立后,无锡有几所女校也曾设刺绣科,青年女子学绣成风,各女校还举行文艺观摩会,将学生的刺绣、图画作品陈列展览。这一时期无锡刺绣艺术的水平上升很快,进入了历史上的鼎盛阶段。
1908年,锡山绣工会获天津实业劝工场银牌奖,1910年农工商部在南京举办我国“第一次南洋劝业会”,无锡绣品获奖牌数居全国之首。在当时的世博会上,锡山绣工会取得的成绩同样令人瞩目。1910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一等金牌奖,1911年获意大利都灵世博会金牌奖。除绣工传习会李佩黻、张应秀、赵毓芸、陈少云等20人及荡口的华璂获奖外,还有78名学校的女学生和民间女子的作品获银牌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