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年初,正是中国申博的关键时刻,浦江两岸处处回荡着上海一千多万人民充满激情的声音:中国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份异彩!
3月中旬,新华社向全世界报道:在1851年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上中国人曾荣获大奖,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历史也因此将整整提前16年!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世界展览局的官员即将对上海进行考察的前夕,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来得是这样的及时,令所有的中国人都倍感振奋。那么,这个尘封了百余年,如今为中国申博增添了一枚重要砝码的史实又是怎么会大白于天下的呢?作为一名“上图”人,令我充满自豪的是,上海图书馆在这一过程中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早在2001年年底,上海图书馆领导就组织了一支精通业务的专家队伍,对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进行专题研究,希望能对中国申博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借此证明民间机构对申博的知晓度和参与热情。我们这支队伍得到了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在翻阅了大量原始文献后,不负众望,从馆藏《北岭徐氏宗谱》(1884年)、《徐愚斋自叙年谱》(1927年)等文献中找到了上海商人徐荣村以荣记丝绸参加1851年首届世博会并获金、银大奖的记载。这些材料很快被整理成文件紧急送呈政府有关部门。而在此之前,作为徐家后裔的徐希曾老人,也从家中劫后余存的《香山徐氏宗谱》中找到相关的记载,送交上海市的有关部门。这些材料得到了上海申博办的高度重视,有关领导也对此明确表态,表示对这段历史充分相信。但申办世博会是一项在国际上具有很大影响和深远意义的大事,相关的历史材料同样也需要获得国际认可。这些材料都出自徐家祖传家谱,如无其他相关的文献只能说是个孤证。有关领导层在充分肯定了“上图”专家队伍的工作成绩后,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希望在此基础上,加大力度,深挖史料,打破孤证,争取在当年出版的外国文献中找到有力的证据。
我至今还记得,这是在3月1日,距离国际展览局来上海考察中国申博情况只有10天时间,我冒着霏霏细雨,前往位于龙吴路上的“上图”藏书库。我曾多次来位于此地,这里收藏着大量从16世纪一直到20世纪初的外文旧书,很多文献甚至从来没有编过目,积满了灰尘,真正称的上是一座深藏不露的文献宝库。这一天,我的工作伙伴、外文文献部的资深专家张尚仪早早就在那里等候了。我们从书库中捧出了一堆又一堆可能和世博会相关的外文旧书,仔细翻阅,期冀找到哪怕一点点蛛丝马迹的记载。功夫不负苦心人,临近中午时分,我们终于在一本1852年由伦敦威廉·保罗兄弟出版社出版的《万国工业博览会1851年,评委会关于30类展品的评审报告》中找到了我们想要找的材料。在这本厚达800多页的英文书中,第163页上赫然写着这样一段令人怦然心动的文字:在中国展区,上海荣记的丝绸样品充分显示了来自桑蚕原产国的丝绸的优异品质,因此评委会授予其奖章。“我们的眼睛湿润了,几十天的辛劳就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材料上报后,收到了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指示将这一研究成果尽快纳入由上海市政府主办的“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大型展览中。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申博办双方携手,从撰文、翻译、拍照一直到展板制作,连夜加班;有关方面也全开绿灯,全力配合,终于在3月9日将4块展板制作完成,设于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内的展览中也因此在中心部位增设了一块集中展示中国与世博会渊源的展区。
3月13日,国际展览局考察团参观了上海的展览,他们对中国早在1851年就参加世博会的史实惊讶不已,对上海在世博会文献搜集方面所下的功夫感到钦佩,他们由衷地表示:你们是在用“心”申博!卡门·塞雯团长于临别时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上海,用如诗如画的图片记述了世博会的历史。”
国际展览局考察团的赞扬和中国早在1851年首届世博会上就摘金夺银的史实伴随着新华社的电波很快就传向了全世界,而在这一战役中打了一个漂亮仗的“上图”人也倍受鼓舞,他们再接再厉,努力耕耘。2002年12月初,就在举国欢庆中国申博成功的喜庆日子里,一本全面回顾中国与历届世博会关系的文献专著《中国与世博会:历史记录(1851-1940)》也宣告问世,首版3100册,在一个月之内销售一空,该书还作为政府有关部门的礼物,被赠送给国际展览局的官员。就在这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一个图书馆工作者的幸福和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