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19日电 (陶社兰 申进科 肖海洪)由空军装备研究院某所副所长陈志杰少将带领的课题组,经过13年探索和实践,成功完成全军自动化空中交通管制体系综合论证、系统建设和系统集成,创建了全国全军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体系和技术体系,使中国空管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上世纪到80年代末,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腾飞,民用航空事业亦呈迅猛发展趋势。特别是沪杭、京津、珠江三角洲地区,军事飞行和民航飞行在空域协调、空域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
当时,中国除少量引进国外空管系统外,绝大部分地区均用手工作业方式进行空中管制,一直靠电话和电台联系。一名管制员只能指挥几架飞机,整体管制能力低下。
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了“改革空中交通管制体制,逐步实现中国空中交通管制手段现代化”的战略决策,选定沪杭地区作为试点区域,并批准为国家“八五”重点工程。
随即,“构建全军一体化空管自动化体系”任务下达到空军某研究所。一纸“项目软件总师”的命令,年仅30岁的陈志杰,领衔组建全军第一个航管研究室。3个月后,陈志杰提出了以“融”为主的顶层设计思路:融合军队和民航用户的需要,融合航管诸要素的功能,实现军民航空管一体化,实现空管空防一体化。
经过13年艰苦探索和实践,在推翻一个个预案、进行了数百次模拟实验、整合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后,陈志杰带领课题组成功完成全军自动化空中交通管制体系综合论证、系统建设和系统集成。
该课题创建了全国全军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体系和技术体系,制定颁布了4个国家军用标准、10个行业标准和全国空管基础数据,实现了对中国领空内所有飞行活动的有效监控和无缝管制服务。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主要航路的飞行纵向间隔由150公里降到20公里,飞行垂直间隔由1200米缩小为300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一跨越式发展,为中国空中运输迈入全球第二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为中国空管事业的拓荒者,陈志杰被国家空管委首批聘任为全国空管总体技术专家,从1996年至今一直担任总体组组长,参加了全国空管系统“八五”至“十二五”历次五年规划,主持历届国家空管科研项目指南编制、课题评审和结题验收等工作,为空管顶层决策和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他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