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主持大会。本报记者 周维海摄
奖励大会授予7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本报记者 周维海摄
亮点一: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今年不再空缺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在过去的十年中,体现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了七次,其中包括去年和前年都出现空缺。今年这种遗憾不再,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钱崇澍等完成的“《中国植物志》的编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国植物志》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146个单位参加,312位作者,164位绘图人员完成。全书5000多万字,总计80卷126册,包括9080幅图版;记载中国维管束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采集和查阅植物标本1700余万份;发表新属243个,新种14312个;提出了一些类群的新分类系统。《中国植物志》是中国植物资源的“国情报告”,增加了“经济用途”、“物候期”、“物种生境”、“地方名称”等,使植物志的成果更具实用价值,为了解我国野生植物的生存状态和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它的编研是我国植物学发展的基石,是地方志及其他植物学著作的重要参考资料。我国植物标本资源收集和保藏已达到世界水平,馆藏量从100万号增加到1700余万号。
由上海交通大学颜德岳等完成的“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及自组装”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成果研究始于1997年,近十年来在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及自组装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合成策略被同行广泛采用,自组装方法和思想被普遍接受和应用,解决了超支化聚合物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科学和技术问题,为超支化聚合物的产业化打下了良好基础,并推动了超支化聚合物和分子自组装研究这两个热点领域的发展。
亮点二:国家自然科学奖海归人才成获奖大户
中青年人才和海外归国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中,完成人45岁以下的占到58.3%;在国家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中,留学归国人员比例达到60.7%。
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丁健研究员1991年获日本九州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经过长期研究,主持的“拓扑异构酶Ⅱ新型抑制剂沙尔威辛的抗肿瘤分子机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研究现已通过Ⅰ期、Ⅱ期临床试验,是目前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抗肿瘤药物之一。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与复合污染特征”项目第二完成人郝吉明院士1984年毕业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博士学位。经过20年的系统研究,他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自适应与多尺度计算方法”第一完成人陈志明研究员等多位年轻获奖者都有海外留学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