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名队员、59项科考任务
昆仑站、格罗夫山南极内陆科考是两大亮点
第26次南极科考由251名队员组成,这是自1984年中国首次进行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考察队将执行59项科学考察任务,这也是中国南极考察历史上任务最重的一次。
据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袁绍宏介绍,251名科考队员中,包括长城站考察队员60人,中山站考察队员84人,昆仑站和格罗夫山内陆考察队员30人,南大洋考察队员13人,国际合作2人以及船员等随船人员62人。
考察期间,我国科考队员除执行内陆、南大洋、常规观测等科考任务外,同期展开的昆仑站和格罗夫山两项南极内陆科考是两大亮点。
“尤其是昆仑站在建成后开始转入实质性科学考察,深入开展冰川、天文等学科考察,必将引起国际极地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博士说。
首任昆仑站站长李院生研究员是第七次出征南极内陆,担任第26次南极科考队副领队兼昆仑站科考队队长的他说,此次昆仑站科考,将为南极冰盖古老深冰芯钻探做前期准备,也就是建造一个深冰芯钻探场地,并试打一枝200—300米左右深度的浅冰芯,“深冰芯钻探场地做起来,可以说我们对深冰芯钻探的试探工作开始了。”
昆仑站位于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是全南极大陆海拔最高的科考站,预计能钻取超过3000米深、能反映超过120万年气候记录的古老深冰芯。
在昆仑站,科考队将继续开展冰穹A天文台址参数测量和天文观察,现场执行队员表示,两年多的努力不断证实,冰穹A应该是一个好的天文观测地点。“这次对天文台址的测量和研究将在规模和领域上有所拓展。”
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哈丁山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南极特别保护区”。此次科考,另一支进入南极内陆考察的是格罗夫山科考队,将考察距离中山站400公里远的这个陨石富集区域的地质结构,收集陨石和宇宙尘。
“雪龙”有望不再“孤单”
新一代极地破冰船正筹备自主建造
无论是“一船一站”、“一船两站”,还是“一船三站”,“雪龙”号极地破冰船一直在独力支撑我国“南极”科考的运输和大洋考察任务。
未来,这种局面可能会被打破,第二艘也是新一代极地破冰船的建造正在积极筹备中。在这次“雪龙”号再次奔赴南极前,“雪龙”号老船长、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透露,第二艘极地科学考察船目前正在积极筹备自主建造。
“如果有两艘船,我们在南极考察的运载能力将大大加强,南极考察的规模和深度也可以进一步增强,还可以解决‘雪龙’号无法兼顾两极的难题。”杨惠根说。新的极地科考船将以科学考察为主要特点,和“雪龙”号组成的两船编队,将使我国极地考察能力向南北极更大区域拓展。
目前,“雪龙”号兼顾大洋科考、人员物资运输等任务。后勤保障是南极科考的生命线,这导致常常要挤压一定的大洋科考调查时间。统计显示,我国前后三代考察船共25年的南大洋总海洋调查时间不及美国帕尔默1艘专业考察船1年的调查时间。
同时,“雪龙”号是运输船改造而成,破冰能力相对有限,更缺乏现代化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资源调查装备,随着我国极地科考事业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越发显现。有关专家甚至指出,这是我国当前极地科学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南极考察,实际上包括两大部分:南大洋和南极大陆考察。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就是分陆地、海上科学考察两部分。新船如果能够建造起来,我国的南大洋考察、南极考察事业能上一个大台阶。”杨惠根说。(余建斌王有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