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11日电 近日,《2009年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出版发行。蓝皮书指出,政府职能转换及文化体制改革推进速度不尽人意,效率较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善治”结构尚未形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效率,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公共文化消费需求公共文化服务的正误优劣最终要由需求者认定。
文化蓝皮书认为,目前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总量不高,投入方向与发达国家有差别,某些“基准线”依然未达到,东西部、城乡间差异仍很大,“死角”依然存在,操作的中间环节较多因而成本较高,最终有限的投入也未能完全满足需求。
如何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善治”结构尚未形成,效率低下最终是因为政府和公民集体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公民对公共预算形成与执行的了解、参与、监督、表达缺少制度途径。目前虽然已经有少数一两个城市开始了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试点,但这种改革的影响面毕竟很小。
在此情况下,蓝皮书认为有必要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制度设计原理。
公共文化服务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制度建构。文化的繁荣已经成为新世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展课题。而文化发展最终靠的是制度。经过几年的试点,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得出一个结论,即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是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我们必须分别构筑好这两种有差别的制度基础,为文化人和所有中国人营造文化表达和伟大创造的适宜环境。
公共文化服务是对文化市场的必要补充。尽管市场是一个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的制度安排,但市场有自身的缺陷,即所谓“市场失灵”。文化市场的“失灵”只有用公共文化服务弥补。
认真处理好与文化市场的关系是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中心任务。市场和公共服务之间的界限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良好的公共文化政策首先应该是让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提高效率是当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管理学目标。按照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的规律办事,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公共文化消费需求。同时,提高效率的复杂性还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正误优劣最终要由需求者认定。公共服务的效率追求通往民主程序设计的方向;而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了解、参与、监督与表达最终要体现在各级人大代表对公共预算的审批程序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