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滨士院士:我国表面工程学科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是装甲兵工程学院原副院长,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曾获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等。
提升战斗力的重要战略构成
记者:我军联合组建的首家“装备再制造工程试验基地”正式揭牌。徐院士,您作为我国在这一世界前沿领域的科技领航者,请给部队官兵和读者谈谈装备再制造及其技术、工程和产业化发展的意义?
徐院士:所谓装备再制造,是让战斗力持续再生的重要战略构成,是变废为宝、让废旧武器装备实现高新技术修复和再造的产业化过程,是装备维修低成本、高效率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一技术,对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加强我军核心军事能力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和战略意义。
是战斗力更是再生战斗力
记者:战争中装备再制造工程处于什么地位、扮演什么角色,曾创下过怎样的历史功绩?
徐院士:装备再制造工程在战争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可以说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红军坦克机械化部队的维修人员曾抢修了43万辆次坦克和装甲车,相当于苏联战时年产量的15倍,这对于保证装甲部队的持续战斗力和最终战胜法西斯侵略者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所以,正像我年轻时给苏联专家当翻译时苏联专家所说的那样:维修保障是战斗力,更是再生战斗力!
提升核心战斗力必须另辟新径
记者:与国外相比在再制造工程领域我国与国外的区别、特点和发展模式有何不同?
徐院士:欧美等国的再制造技术是在原型产品制造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以尺寸修理法和换件修理法为主。这种再制造模式,存在新件换旧件时难以解决生产制造成本和节能减排等根本矛盾。
随着科技进步、新军事变革和军队转型及其新装备更新换代与发展,原有的装备维修保障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因此,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提升核心战斗力水平势在必行。
军民融合推动国防建设发展
记者:目前,我国的再制造工程运用了哪些先进技术?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徐院士:我国的装备再制造是废旧装备的高技术修复,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堪称是军民融合,世界一流,许多是国外所不曾有的。尤其实现产业化改造后,成本只相当新品的50%,可节能60%,节材70%,对推动国防建设发展有重要价值。
让现役装备焕发青春
记者:目前装备再制造的关键技术应用主要有哪些,能够为部队解决哪些维修保障难题?
徐院士:目前成熟的再制造关键技术主要有:废旧零件寿命预测和评估技术、纳米电刷镀技术、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微弧等离子熔覆技术和纳米自修复添加剂技术等。这些技术已成功地解决了我军多项装备维修保障难题。例如,纳米自修复添加剂技术用于重载装备车辆发动机运行中的再制造,可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3%-9%,减少尾气排放30%-50%,使发动机零件磨损量降低50%以上,从而让现役装备延长寿命焕发了青春,显示出巨大的军事效益。
促进维修保障向更高水平发展
记者:装备维修与再制造是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请介绍一下两者关系?
徐院士:维修常具有随机性、原位性、应急性。维修对象主要是有故障的装备和零部件,多以换件为主,辅以军事小批量修复,维修后产品多数在质量、性能上难以达到新品水平。而再制造工程则可以实现高技术修复的产业化,是装备维修发展的高级阶段。
向未来战场要再生战斗力
记者:现代高科技武装的再制造工程能否向未来战场要再生战斗力?
徐院士:表面工程是装备再制造的重要基础。我国再制造工程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制备出优于本体材料性能的表面薄层,并赋予零件耐高温、防腐蚀、耐磨损、抗疲劳等优异性能。因此,再制造工程保持前沿化发展,就是向未来战场要再生战斗力。
各国竞相探寻武器装备延寿秘方
记者:目前国际上再制造工程的发展态势如何?
徐院士:长期以来,欧美等西方国家一直重视再制造技术的发展。美军是再制造的最大受益者,其车辆和武器装备大量使用再制造零部件,不仅节约了军费、资源、能源,而且延长了装备使用寿命。美军B-52轰炸机于1961年生产,之后,两次进行了再制造升级延寿。再制造后的B-52H轰炸机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服役寿命可延续到2030年。所以,再制造工程在西方国家军队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着力推进循环经济良性发展
记者:再制造技术怎样做到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在国民经济建设领域是否可以大有作为?
徐院士:再制造作为军民两用型
技术,均具有“军民融合”的特点。如某部通过集中采购地方企业再制造的发动机,变革了传统的维修保障方式,显著提高了战时装备维修保障效率和质量,受到了广泛好评。
在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试点中,更是彰显出巨大实力,成为国家循环经济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外,有学者甚至把再制造称作“潜在的巨人”,把军民两用的再制造产业视为循环经济良性发展的“朝阳产业”。(高东广 别拓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