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中科院07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未来5-15年重大战略任务确定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3 月 1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3月19日,为期3天的中国科学院2007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国科学院领导、老领导、各学部及院属单位有关负责人和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总装备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等单位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的中国科学院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的工作报告。

白春礼指出,2006年,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第一年,全院工作进入“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开局之年发展形势良好。中科院党组系统思考、谋划全局,发布了《中国科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了全院未来5至15年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战略重点和重要举措,并制定发布《中国科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从创新基地、学部发展、人力资源、院地合作、科学传播等角度着手,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与专项规划,初步构建了覆盖全院的战略研究体系。

2006年,中科院抓住国家启动实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机遇,结合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科技创新蓬勃发展。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确定而安排的16个国家重大专项中5个专项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单位、10个专项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规划确定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2项计划的牵头单位,中科院在有关项目的前期研究、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围绕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在具有明确目标导向的交叉和重大科学前沿、信息、空间、先进能源等战略重点领域前瞻部署创新项目258个,部署和建设了一批创新平台。

据悉,在“973”计划2006年部署的项目中,中科院院作为第一、第二承担单位的项目数占总数41.5%;“863”计划部署的项目中,中科院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项目达462项;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部署的项目中,中科院承担71项,占总数的5%;国家“十一五”期间拟启动的1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中科院争取承担其中一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资助的项目中,中科院获面上项目1487项、占总经费的16.4%,获重点项目90项、占总经费的31.9%。

2006年,中科院不断深化创新体制改革。制定《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科技创新基地暂行管理办法》,明确了创新基地的主要任务、组织架构、管理机制和决策程序;深入推进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联合合作,与有关省市政府共同筹建5个中国科学院序列研究所,继续组织实施东北振兴等科技行动计划,支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发布《中国科学院章程》、《中国科学院政策规章管理暂行规定》,探索建立研究所所长年度述职制度;改革院级文献情报系统,加强了对全院科技创新和宏观决策的支撑服务。

通过近年来以人为本的队伍建设,中科院优秀青年人才群体茁壮成长,2006年共有5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占全国总数的31.2%;14个群体获得“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占全国总数的63.6%;并通过“百人计划”,择优支持70位优秀青年人才。

通过全院科技人员的协同努力,继续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科技创新成果,科技产出数量与质量持续快速提升。全年专利申请4092项,其中发明专利占86%,获专利授权2111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3%;在各学科影响因子前15%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总数比2005年增长24.7%。李振声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院共获得国家科技奖30项,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1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院所持股企业营业收入1562亿元、利税总额45亿元,全院占用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权益111.3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约8万个;知识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使社会企业形成销售收入512.2亿元,利税总额75.2亿元。

白春礼在工作报告中传达了中科院2006年冬季党组扩大会议的重要决议,即将“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中国科学院”作为贯穿中科院未来5至15年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他说:“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中国科学院,是我院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在我院的具体体现,是我院实现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认为这一总体目标体现了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科院的明确要求,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赋予我院的历史责任,体现了社会与公众对中科院的殷切期望,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情院情的客观要求。

白春礼指出,落实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中国科学院的重大战略任务,要着力优化布局,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前瞻布局,创新基地和各研究所都要强化对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优势领域方向的支持,促进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三类研究工作协调发展;要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研究所为点、以创新基地为阵的矩阵式网格化科技创新组织模式;着力扩大开放,加强联合合作;要着力创新管理,营造和谐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创新队伍。

记者从会上获悉,在2007年中科院将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第一,切实抓好建议和承担国家科技任务与院项目部署有机结合。根据中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确定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需求、加强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以及科技领军与尖子人才的需求,分别抓紧部署一批创新项目。

第二,切实解决创新基地的总体集成问题。各创新基地要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抓紧启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实行首席科技专家和管理专家双重负责制。

第三,抓好研究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综合考虑研究所工作性质、领域方向和区域分布,选择4至5个综合实力强、管理水平高、发展势头好的优秀研究所进行试点,重点探索研究所科技布局自主适时调整、人才队伍动态优化、与创新体系各单元联合发展以及资源配置和科技评价自觉适应发展要求的机制。

第四,着力构建现代科研团体职位体系。依据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有关政策,研究制定院职位体系管理办法,建立项目聘用和中级、副高级、正高级及终身聘用的科技岗位序列,建立支撑和管理岗位序列,明确聘用条件、聘用期次、任职年限和流动率。

第五,切实加强青年人才培养。重点从制度和政策两个层面将加强青年人才培养的措施落在实处。创新基地部署的重要方向项目必须配备1名以上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之一。研究所部署的领域前沿项目,必须保证50%以上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每个项目必须配备1名以上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之一。各研究所要设立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金。

第六,以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为重点推进管理创新。从院、创新基地和研究所三个层面,切实推进国家战略需求、国际国内科技发展情况和自身发展状况研究与监测体系建设,定期发布《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发展态势分析报告》、《国际重要科研机构发展态势分析报告》和《重要国际组织关注的科技和发展问题报告》。积极推进绩效管理改革,启动ARP二期建设。

第七,扎实推进制度建设。制定发布《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综合管理条例》、《中国科学院评价管理暂行条例》、《中国科学院公共事务管理条例》和《中国科学院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执行《中国科学院政策规章管理暂行规定》,完成院所两级规章制度的清理工作。

第八,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组织好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坚持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双重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继续做好统战、工青妇和离退休干部工作;认真做好院士增选工作和学部咨询工作。(中国发展门户网 王振红)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相关文章:
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中国国家气候战略即将出台 有利于完成能耗指标
我国新成立创新战略研究机构 监测国家创新能力
国家对外经济战略职能应与世界第三贸易国地位相对称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7年 取得四大显著成就
中部崛起战略促发展 中部6省将步入经济黄金期
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战略调整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