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港区位于上海南翼,杭州湾北岸,中国东部沿海长三角经济发展带的黄金区域,长三角沪杭苏甬地区的一个主要交通枢纽,距离均为100公里左右,下辖嘉兴港、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嘉兴出口加工区、乍浦镇,现有人口7.2万,面积54平方公里。
嘉兴(乍浦)港系国务院批准对外籍船舶开放的一类口岸,具有良好深水岸线和港口条件,年吞吐能力1500万吨,口岸联检海关、国检、海事、边检及港务机构齐全。
嘉兴港区具有发展临港产业和出口加工业的巨大潜力,港口后方有省级乍浦经济开发区和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开发区规划面积21.8平方公里,其中浙江乍浦石油化学工业园系浙江省“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三个重点化工园区之一,嘉兴出口加工区为浙江省仅有的三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之一。
嘉兴港是嘉兴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杭州湾北岸,拥有中国东南沿海最好的港口岸线资源,是杭嘉湖地区的唯一出海口和海上对外贸易通道,港口通江达海,腹地广阔,集疏运条件便利,进港航道稳定,终年不冻不淤,全年作业天数300天以上。
嘉兴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按照港口的总体发展规划,到2010年,嘉兴港将建设成为客货运兼备、内外结合、综合性、多功能、吞吐能力达到3000万吨的现代化大型港口。
发展历程
乍浦自古就有“海口重镇”之称。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设乍浦镇遏使,办理海运商务。南宋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设乍浦舶提司,元为乍浦市泊司,明为税课司。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海禁解除后,乍浦列为东南沿海十五个口岸之一,设有“海关”,人口达四五万,被誉为“东南雄镇”。鸦片战争时,嘉兴港(乍浦港)遭到毁灭性破坏,几乎成了一片废墟。随着上海港的兴起,乍浦港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但仍有50~300吨级船舶在原遗留的突堤式码头上搁滩靠泊。1917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他撰写的《建国方略》中曾提出在乍浦一带开辟“东方大港”,由于社会、经济、历史等原因,孙中山先生的宏愿一直未能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的七十年代三年大建港的历史时期,乍浦港这颗被埋没了一个多世纪的明珠重新被人们所发现。1975年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陈山原油码头两个2.5万吨级泊位在乍浦建成,翻开了乍浦港建港史上新的一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港口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嘉兴港一期工程于1987年12月10日开工,建设外海万吨级和千吨级件杂货泊位各一个、内河100吨级泊位12个,1992年7月4日通过竣工验收交付使用。1994年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陈山原油码头扩建工程(5万吨级原油泊位一个)建成。1995年嘉兴发电厂煤炭码头(3.5万吨级煤炭泊位和千吨级综合泊位各一个)建成试投产;1997年核电秦山联营公司重件码头(3000吨级泊位一个)建成投产;1999年浙江海盐华电能源有限公司液化气码头(1500吨级泊位一个)建成投产。“九五”期间,嘉兴港二期工程动工建设,嘉兴港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