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数受访者称看不懂中央部委所公开财政预算

2012年05月15日10:5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财政改革 中央各部委 财政预算 三公 预算法 科目 部门预算 监督权 参与权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经济法研究所副所长施正文教授指出,缺乏经济分类是当前预算公开中的重要问题。经济分类更能反映出钱具体花在了什么地方。比如,一个项目功能分类说是用于教育,经济分类则要解释在教育这个大的范围里,工资、住房、车款各用了多少,这些指向的是钱的具体去向。

日前,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多家中央部委纷纷向社会公开了2012年的部门预算。今年是中央各部委推进部门预算公开的第3年。相比前两年,有人认为今年的预算公开时间更早,公开内容更加细化。但也有人觉得,今年预算公开的数据依然笼统,各部门仍需加大预算公开的力度。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200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3%的受访者表示关注中央部委预算公开的相关情况。

部委预算要以公众能看得清、看得懂的形式公开

北京市某外企白领裴玉发现,最近媒体上有很多关于预算公开的报道,她觉得,“中央部委公开财政预算是好事,至少说明中央有这方面的决心”。

在广州市某高校职工石雷看来,虽然部委公开预算的行为值得肯定,但是预算公开中仍然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老百姓看不太懂。

前几天,他在网上查看了好几遍几个部委的2012年财政预算,“许多内容太笼统了,比如很多科目中都有一项增幅很大的‘其他支出’,说明中解释将会有具体安排,等落实之后再列入具体科目。很明显,这样的解释没有说服力,既然有了具体用途就应该列入相关科目,怎么能以后再说?”

调查显示,对于中央部委公开财政预算,82.8%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其中68.9%的人“非常支持”。

但同时,有46.2%的人表示看不懂中央部委公开的财政预算,38.0%的人表示“只能看懂一小部分”,6.1%的人表示“大部分能看懂”,仅有3.9%的人表示“完全能看懂”。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邓淑莲指出,今年的部委预算公开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预算公开的部门基本介绍比较详细,很多部门说明了预算范围包括哪些单位;功能分类比较规范,很多部门公布到了类、款级别,有些科目公布到了款或项;部门预算表格增加到了5张,格式也更加统一。

湖南省预防腐败研究基地研究员、湘西自治州委党校教授邓联繁则认为,部委预算逐步走向公开固然值得肯定,但要真正达到预算公开的初衷,部委预算就不仅要公开,而且要以公众能看得清、看得懂的形式公开。

他指出,花在官员身上的“三公”经费,与花在老百姓身上的民生开支,都是老百姓关注的重点,预算中相应的内容应该清晰、明确。

老百姓最关心预算公开中的哪些内容?调查显示,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三公”支出(83.8%)、部门人均支出(47.4%)、职工住房支出(41.6%)。其他还有:特定事项支出(36.7%)、部门总支出(35.1%)等。

当前财政预算公开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公开得还不够详细

当前的部委预算公开中存在哪些问题?调查中,“数字过于笼统”排在第一位(72.5%),“没有回应老百姓的质疑”(71.5%)排在第二位,“只有数字,没有相应解释”排在第三位(59.8%)。

其他问题依次是:不够细化(57.5%);没有一目了然的图表(45.8%);财会术语难懂(44.5%);公布位置不够醒目,老百姓很难找到(40.8%);缺少与以前数据的对比(37.2%);只公布总数,没有平均数(31.2%)等。

邓淑莲认为,目前的预算公开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部委公开预算的渠道太分散,各个部门都用自己的网站分别公布,老百姓需要登陆不同部门的网站查询,不符合便利性原则;其次,公开的预算中往往缺乏要点,对于主要花钱的地方没有明确说明;第三,功能分类不够详细,没有分类到项目,也没有标明每个项目占用多少资金。

“缺乏经济分类是当前预算公开中的重要问题。”中国政法大学财税经济法研究所副所长施正文教授指出,经济分类更能反映出钱具体花在了什么地方。比如,一个项目功能分类说是用于教育,经济分类则要解释在教育这个大的范围里,工资、住房、车款各用了多少,这些指向的是钱的具体去向。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张光认为,当前财政预算公开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公开得还不够详细。他表示,如果在2016年之前能完成预算全本的公开,就会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暗箱操作的情况。

“如果预算公开得够详细,很少存在老百姓看不懂的情况。” 邓淑莲指出,当政府预算公开做得很规范,社会上就会有相关的讨论出现,财政专家也会站出来作解释。这时候,老百姓就会知道面对预算公开应该问什么、向谁问、如何找资料。而当老百姓会看、会问了,预算公开将会被进一步推进到更高的水平。

未来部委公开预算应具备哪些特点?调查中,获选率最高的前三项分别是:“通俗易懂”(74.6%)、“足够公开”(70.2%)、“详细”(67.4%)。其他依次是:“直接”(46.8%)、“能耐心解释”(46.7%)、“简明”(40.5%)等。

预算公开要想制度化,首先要强化预算法治化程度

邓淑莲表示,财政预算是否足够公开是衡量政府透明度高低的重要指标,而当前老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自身不透明。此外,从全球角度来讲,预算公开是一个大趋势,公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国际形象挂钩!

“立法严重滞后和部门决心不大,是中央财政预算公开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邓联繁指出,预算公开是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利益分配的规范、利益格局的调整、部门权力的约束,阻力非常大。部门决心直接关系到预算公开的程度与水平。

他认为,预算公开真正走向制度化,必须做出以下三方面的改革:首先要强化预算法治化程度,修改完善1994年出台的《预算法》,改变预算公开立法严重滞后的局面;其次要切实保障公众对于预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特别是要畅通公众参与预算公开全过程的渠道;最后要加强对预算公开中相关问题的监督与问责,增强部委预算公开的压力与动力。

“真正的预算公开应该由国务院制定预算公开的条例或者办法,来规定预算公开中的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施正文说,老百姓如何获得预算公开的资料、发现问题后向谁提出、相关部门谁来回复、何时回复、老百姓不满意回复时如何处理等问题,都应该由法律法规加以规定。预算公开只有受到法律的保障和监督,才会真正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调查中,94.5%的受访者支持部委预算公开成为强制性规定,92.4%的人期待,国家制定部委预算公开的标准格式并强制推行。实习生 邢赫男 本报记者 向楠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