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驻京办 中新社发 唐志顺 摄
“小说媒体妖魔驻京办”
新中国驻京办存在60年(“文革”中大部分被撤销),最近几年才被社会广泛关注。其间,一本名叫《驻京办主任》的小说功不可没。
近年来,与驻京办有关的一些案件浮出水面,也让人们把驻京办与腐败、拉关系、请客送礼相联。2006年,国家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批评一些驻京办职能为“跑部钱进”。
“不管是社会上,还是许多媒体报道,大多数对驻京机构的评价还是停留在文学作品中,加之个别驻京办出现问题,老百姓越来越觉得驻京机构存在问题。可以说‘小说媒体妖魔驻京办’。”因此,李罡把“还原一个真实的驻京机构,客观、真实、公正的报道驻京办”,确定为《驻京资讯》的宗旨。
曾有地市级驻京办主任总结过驻京办的3个职能:一联两接三协助。一联,是联系当地在京名人,从将军到学者,甚至歌星,都有用处;两接,一是接待领导,二是接访,接待送返来京上访群众;三协助是招商引资、提供信息、服务在京务工人员。其中,最重要的职能是接访,也叫“维稳”。中国青年报记者也了解到,地县级驻京办确实有一部分开支由各地信访部门支付。
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规范驻京办的意见后,驻京办的去留再次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涉及的地市,特别是县级驻京办主任,都不愿公开发表看法。
中国青年报记者联系过多位县级驻京办主任,得到的答复几乎是一致的:“我们还是不说了,这个时期很敏感。”在记者提出可以隐去省市名称及其姓名时,这些主任态度依旧:“驻京办这个圈子不大,我们说点什么,别人都会去对号入座。”
一位中部某省县驻京办主任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驻京办主任都是普通人,不都像小说里写的那么手眼通天,驻京办接待领导的时间也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在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县里企业来北京找项目谈合作出问题的,来北京看病没钱回不了家的,找工作被人骗走财钱的,还有一些上访事件,也就是“维稳”。
这位主任心存疑虑:“撤销县级驻京办,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由谁来办呢?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排,每个县级单位再派人驻扎到地级或省级办事处,那结果就跟以前没什么区别了。”
制度沃土依旧存在,驻京办亟待监管
在一次驻京机构研讨会上,一位在北京十几年的地市级驻京办主任列举了他在这个位置上所做的十几件“小事”:跑来200亿元的投资,建成当地第一条高速公路;争取到投资100多亿元的铁路项目;扩建了支线飞机场;争取了每年多达几十亿元的转移支付;开通了当地到北京的客车……
这些“小事”成了目前各个省保留大部分地级驻京办的最重要理由。
李罡认为,分税制下中央和地方越拉越大的财政收入差距,与转移支付的不透明,会使驻京办一直有存在的可能。
李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资料积累:“1994年,我国采取分税制,改变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转移支付也存在随机性、不确定性、弹性大等问题,甚至有‘灰色地带’,各个地方来跑的就有,没来的就没有。”
“这时地市、县级机构大量进京。在资源不平衡、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驻京办其实成了地方利益诉求的载体,也体现地方争取国家投资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李罡认为驻京办在计划与市场博弈的过程中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其功能无法替代。
关于如何规范驻京办,李罡和驻京办圈子里许多人讨论过,大家的看法是,之所以驻京办出现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法规或者条例进行规范管理。
比如省级驻京办和地市级驻京机构分别有不同的管理机构,单位性质不同、人员编制不同、隶属关系不同,职责不同。结果是工作上普遍存在随意性,驻京办主任的归属管理也不统一,工作中个人主观性过大,人为因素较多。
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监管。有些驻京机构利用人脉关系违规使用土地、违法修建办公建筑、违规出租办公用房、超编配车、滥发津贴等,对这些缺少有效的追责手段。这都需要确立规章制度加以解决。(记者李新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