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9日电(段红彪)新年临近,在外奔波一年的人们开始陆续返乡与亲人团聚。然而,有些人却由于种种原因,对回家这个本是温馨的词汇产生了恐惧,父母询问归期的电话、路边商家的红灯笼、甚至似乎等不及而提早响起的鞭炮声,都让他们感到焦虑和烦躁,这就是最近引起人们热议的“恐归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春节称为“年关”的说法,初时是传说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便出来伤人,因此百姓把这一天称为“年关”。而在旧社会,欠租、负债的人必须在这时清偿债务,所以过年像过关一样,称为年关甚是贴切。然而在当今社会,是谁造就了“恐归族”,让他们的春节犹如过关?
外因:春运压力、经济压力反映社会现实
说到恐归,首先是春运压力,买票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为了得到一张回家的车票,不惜冒着严寒连夜在售票窗口前排队,也有人宁愿加价从“黄牛党”手中买票。而买到票只是第一步,如何在汹涌的人潮里挤上车,甚至从车窗爬上车,考验的是各人的身手。上车后在无处立脚的车厢里度过一个拥挤而漫长的旅程,考验的则是耐力。
经济压力更是恐归的重要因素,大城市里挣得多、开销也大,辛苦一年攒下的钱,回家过一次年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亲戚朋友的红包不说,请客吃饭娱乐哪一样都需要经济支撑。一些收入不高的年轻人,一个春节几乎将一年积攒下的钱消耗殆尽,恐归自然可以理解。
然而,不管是春运压力还是经济压力,都不是短期能改变的,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人口流动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目前交通运能供需依然有缺口的现状,这虽不是短时间能消除的,但依然需要我们有关部门去努力解决。我们也欣喜的看到,例如车票实名制等一些探索性的新举措,已经开始在部门地区实施开来。而“恐归族”们的经济压力,则更需要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去用心研究,如何提高人民收入和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更是一个长期的话题。
内因:“恐归族”自身的心理症结
相对于外因来说,“恐归族”们自己的心理因素,才是产生恐归现象的主要因素。在外面混的不好,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是很多“恐归族”的心理症结所在。都是在“外面混”的人,同学朋友都已成家立业、事业有成,自己却还前途未知,收入微薄,的确让有些人心中纠结。尤其是到了春节,假如别人个个衣锦还乡,自己却灰头土脸,恐怕更要撩拨起那根最敏感的神经。某种程度上,春节“恐归族”的心态其实不难理解。
另外,“恐归族”大多数还都是单身族,害怕父母春节期间逼婚,也是恐归的一个原因。
当然,把“恐归”全部归咎于心态,也并不公平。假如来自亲情的更多是压力而不是理解,甚至反而要再次遭遇世俗目光的评审,回家也就的确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对节日“恐归族”,或许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甚至亲情的内涵,都有反思和重构的必要。
“恐归族”的春节意义何在?
不可否认,由于以上种种,“恐归族”的春节确实要面对很多困难。然而,春节本来就是回家团聚的日子,或许可以转换一下我们看待生活的眼光,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压力和矛盾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惟一应做的就是不让自己被它们叫停。不管你是大龄青年、或是所谓的“蚁族”、暂时失业者,抑或是在过去一年中曾经延宕、受挫的人,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何不让自己放下包袱重新上路?
也许我们的经济条件还不是很理想,那么我们尽可以在春节期间量力而行,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要相信你只是暂时还未成功而已。如果你连正视自己的勇气都没有,又何谈理想?
对于父母来说,或许他们会不经意的给你造成一些压力,但是你一定要知道,父母永远是最心疼你的人,也许正如一位母亲所说的那样,“其实,父母最希望的还是孩子能回家过年,有没有钱、有没有对象都在其次,平安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