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账:留住“绿色”,就留住了“财富”和“金饭碗”
在临安市太湖源镇天目山的太湖之源白沙村,村民们不会忘记是如何从“啃山头”砍树到学会“卖生态”的。
“这是一笔不能不算的账!从前‘靠山吃山’,不但越砍越穷,而且生态恶化,差一点丢了饭碗;现在做强生态农业,却端上了金饭碗。”白沙村党支部书记夏玉云说。白沙村两年前人均纯收入就超过了1.5万元;而20多年前,当地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七八百元。
随着一批批游客从杭州、上海赶到白沙村,村民们结合生态旅游开发,建成茶室、旅店、山货市场等配套服务设施,游客们看风景、住农家、买特产。村民吕建中原先低矮破旧的小房子,现在变成两幢旅馆式的楼房。吕家靠着这两幢接待游客的楼房,加上卖茶叶等特产,年收入超过12万元。
“谁说保护生态没钱可赚?”傅企平说。在利用生态获得效益这方面,滕头村为更多农村树立了典范。村里把美丽的田园开发成农家风情生态旅游区,建成植物工厂、花卉种植基地。这些种出来的风景,每年要接待70多万名国内外游客,门票等旅游收入超过千万元。
在浙江省,同白沙村、滕头村一样,越来越多的地方用实践探出了一条山青水碧、民富县强的科学发展之路。
地处山区的安吉县曾是浙江省20个贫困县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探索工业化道路。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工业的崛起成就了GDP的高增长,贫困县帽子很快摘掉,可生态环境被环保部门亮了黄牌。
上世纪末,安吉打响“生态保护战”,一个个占据山头的工业“纳税大户”被砍掉,矿山企业从243家减至17家。在2006年第35个世界环境日表彰大会上,安吉被命名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县”。2008年,安吉县又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计划。
安吉县农办副主任盛文明说,近6年来,安吉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都达14%以上。现在安吉县的财政收入在浙江省处于中等水平,可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2万元,超出全省平均水平。
据统计部门调查,在工业发达的浙江,工资性收入在有些地方占到农民收入的70%以上;在安吉县,农民的高收入却有近70%来自于农业、林业和与此相关的“绿色产业”。按当地说法:竹和茶是农民两个最大的“钱袋子”,农民不需要进城打工,挖笋采茶,就有三五万元的年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