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交流今后将每年一次
要治机关作风病,必须突破干部管理制度的瓶颈。县委组织部长莫大德说:“就是要把一般干部圈里的这潭水搅活。”
4月16日,株洲县召开全县干部大会,王建平向1300多名干部宣布,对全县部门、乡镇所属的股室和普通干部,实行交流调动与岗位调整制度。
株洲县出台的《一般干部交流工作规定》要求,在“编制对等、公平公正、合理调配、提高效能、积极稳妥”的原则下,对存在“因工作需要交流、在同一单位时间较长(15年)、需要回避”等原因的一般干部,逐步实行交流。在具体操作中,边远乡镇优秀干部“进城”,“弱势部门”有成绩、有水平的干部进“强势部门”,“不在状态”的干部离开“实权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年轻干部到艰苦、复杂的环境锻炼。
记者看到,在首批75名交流干部的名单中,4位在乡镇工作的优秀干部调进县直机关,3位工作出色的干部从县统计局、县畜牧水产局等部门调任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原县农机推广站站长被调到县农业局,成为了一名普通干部。
据介绍,株洲县从今年开始的一般干部交流,今后原则上每年一次,作为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的“常规”动作固定下来。
对话决策者
定期跟踪考察交流干部
记者:在交流过程中会否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
王建平:按照规定,干部交流名单是这样产生的:首先,县人事领导小组调研摸底、核实编制身份,提出各单位的交流名额;然后各单位根据交流规定,经集体研究提出交流人员名单。整个流程的细化,包括集体研究,都使得此次交流十分公平。除此之外,制度明文规定,各单位领导不得借机对干部进行打击报复,不得拒绝接纳交流进来的干部。
记者:对于原本就无所作为的干部,到了弱势单位后,会不会变得更加消沉?
王建平:对于“一般干部交流”,还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主要职责落到了单位的“一把手”身上。对于各单位的作风,要做定期的考核,“一把手”要管好干部。如果单位作风上不去,“一把手”帽子就要掉下来。组织、人事部门将定期对被交流干部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进行回访,并建立跟踪考察制度。坚持在交流中识别干部,在交流后定期考察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