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的不同理解
石首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郭子信,是在“免责”协议上签字的政府代表。7月8日,定下8人家属名单后,郭曾入户动员家属投案自首。家属问,你签的字,为什么不算数了?郭说,我们是不愿追究你们的责任,但法律会追究你们的责任。他还说协议是对“非组织、参与打砸烧的其他行为”不追究,但没说对“有组织”等行为不追究。另一在协议上签字的高基庙镇党委书记张芸安,事后希望放回被抓的家属,但却表示没这个权力。
昨日上午,赶到石首的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孙广智律师,与家属签了授权书。孙律师告诉记者,“免责”协议是否具法律效力,现在还不好说。如果家属存在犯罪,法律一样会追究,而不会看是否有协议。而从协议的“免责”内容看,实际表述意思是如果没有犯罪,就不追究刑事责任,这跟没说一样。只是在签协议时,家属将对方的意思理解为,是对他们事后免予追究刑事责任。
京都律师事务所另一律师宣东,将于今日抵石首。孙律师表示,他只是宣东律师的助理,具体案情要等宣东律师看过材料后,再作商议。
石首事件该如何反思
7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正式公布。该规定明确,对滥用职权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等七种情形,将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
石首事件起因是一起普通的非正常死亡案。面对诸多疑问,当地政府现场处置没能及时以合适的方式解释沟通,以至引发大规模群体性冲突。据此,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均用报道、评论等方式进行过质疑。但据记者了解,石首事件平息后,至今没有当地官员被问责。
一位石首受访者认为,“6·17”群体事件的内因,是当地群众对地方治安不满长期积郁的结果,地方官员应多从自身反省。如何处理善后,如何对待事件中个体的某些违法行为,也反映着政府对这一事件反思的深度和态度。采写/摄影:本报记者占才强 (本文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