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居民3:
你也得听一下老百姓的呼声,比如说我们老百姓都觉得你改这地铁合适,那我们肯定也不会太怎么着。
宛平居民:
它14号线它公示说从这儿走,是不是,你那会儿说公示要走,你说现在改,你想怎么改怎么改。
解说:
“将心比心,我们理解宛平城地区居民的心情,但我们也不会轻易放弃对地铁14号线跨河设站的要求。”
一条正在规划中的地铁线路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宛平和东河沿居民的纷争也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几年前北京地铁5号线天通苑加站的新闻。最初有关方面只在天通苑设了一个地铁站,但天通苑居民提出,在天通苑人口最密集的天通苑北再加一站,结果新加的站点成为5号线客流量最大的站之一。民意的诉求正成为政府在规划设计大型工程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而当双方的民意有冲突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做出科学决策呢?
主持人:
好,我们来连线一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所长赵杰先生。
赵所长,您好。
赵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所长):
主持人,你好。
主持人:
您先给我们说一下影响地铁线路的走向,还有站点设置的因素都有什么?
赵杰:
这要从轨道交通本身的特征来考虑,我们说轨道交通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
第一,它的车速快,因此它设站的间距相对来说应该比较大,否则的话它提速之后马上就要减速,达不到设计的车速要求,轨道交通的优势就无法发挥。如果站距一大,可能就会带来对于一个地区或者是说对于站点周边距离比较近的居民,它的便利性就比较强,对于稍微远一点的居民可能使用起来就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
第二,它的运量比较大,我们倾向于在它的轨道交通站点的步行覆盖的范围内大概就是五百米左右这样一个范围内,能够聚集比较多的人口和就业岗位,来满足这样一个大运量的交通工具的需求。
我想轨道交通可能最主要是这两个方面,因此它的站点选择比较倾向于今后的发展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区域。
主持人:
赵所长,刚才我们通过短片也了解到,北京地铁14号线在走向宛平城的时候,宛平城的居民还有东河沿的居民都在争夺,都希望把站点设到自己这儿,就是怎么综合考虑老百姓的这种需求,都需要?
赵杰:
我想这个事情最主要就是也要在线路的规划当中做一些比较综合性的比较,就这两个地区,包括它的位置的引进,包括它将来客流量的大小,今后的发展空间的拓展的可能性,以及设站的一些技术方面的要求来综合考虑选择通过站点的位置。
主持人:
赵所长,我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像地铁线路包括站点的设置,像老百姓如果有自己的看法,怎么能够让决策者知道?
赵杰:
我想今年我们新的《城乡规划法》也规定,就是逐步要使我们的规划方案增多更多民众参与的机制,大家可以通过在规划方案公示之后,通过一定的渠道,比如像咱们政府的一些网站、规划局系统网站的平台,把大家的诉求和愿望能够通过这样一个渠道反映上来,这样能够更多的听取周边利益相关者的一些诉求,进行方案的比选和规划,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周边对轨道交通有需求的居民的一些意见,我想这个方案还是有一定调整的可能性。
主持人:
好,谢谢赵所长。
岩松,我们今天说的14号线,很自然地让人想到几年前地铁5号线设天通苑站,你觉得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可借鉴的地方?
白岩松:
其实要如果没有地铁5号线当时天通苑居民最后自发用签名,很多种方式,最后恰恰使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连他们自己开始都说,这能给咱们这儿真加一站吗?这可是修地铁啊,但是试试吧,没想到试着试着,真就在那儿加了一站,而且加完一站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新加的这站是整个23个站点当中人流量最大的,那就说明这个点要没加的话,你说不能说这个可怕了,但是起码对出行的人来说多了多少的不方便。
但是有了地铁5号线这样的先例,成功了,自然就会引发这次宛平城万人大签名,要求地铁站点来迁,因为更照顾六万居民等等。但是另一边可能要被迁走的人又不干了,这个情况是跟5号线是不一样的,5号线是所有的人都希望在那里加一个站点,不涉及其他人的利益,只是多加一个。
这一次是同样都是老百姓,这个要迁到这儿,那个说,因为你那儿,你就给我弄走,不行,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纷争,我觉得这是一个更加有难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