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商品房产权登记酝酿巨大变革 预售房将可登记 近半土地被囤积 -肉禽蛋菜价格均不同程度上涨 广州等9市动用2800万缓解肉价压力 -反垄断法草案将三审 商务部称已完善 垄断企业涨价须先过三关 -环保总局等部门将研究绿色税费 中央投3.72亿治理三峡库区污染 -我国跨地区医保不通 退休老人独守空巢 深圳退休人员医保增加 -电监会:电网须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 国内成品油市场再告吃紧 -1.24万亿!上半年国家地方两级GDP差额再扩大 上半年各省市GDP -国资委严控央企投资非主业的房产证券 部分央企违规 通知全文 -财政部五方面加大母猪保险扶持力度 将加大生猪产业信贷投放 -国家规划四类主体功能区
奥运门票首批中签者下月付票款 明年6、7月拿票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02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购票者明年6、7月才能拿到票 第二阶段门票销售将实行“先到先得”。

昨天(1日)上午,北京奥组委票务中心主任容军做客奥运官方网站表示,第一阶段奥运门票订单数已超过70万份,预订门票总数超过500万张。目前各地的纸质订单正在陆续运往北京,预计在本月初进行热门门票的分派抽签工作。此外,奥运门票的设计工作也在进行中,即将“出炉”的门票将具有突出的“指路”功能,方便观众入场。而开闭幕式的门票上还将印上入场者的姓名。

■纸质订单陆续抵京预订门票超500万张

容军表示,从第一阶段的订票情况看,目前收到的奥运门票订单数已经超过70万份,总共预订门票超过500万张。目前,公众通过中国银行指定网点提交的纸质订单正在陆续运往北京,邮寄来的订单将尽快完成审核和数据录入工作。同时,通过网上提交的订单也正在进一步地整理。预计,在本月初将进行第一阶段奥运门票的分派抽签。

从目前的数据分析情况看,开闭幕式和热门场次门票由抽签决定已成定局。抽签将细化到每一个场次不同价位的门票。比如,开幕式门票根据价格分为A、B、C三类,每一类票价的区间只要超过规定量就要进行抽签,以保证细节上的公平性。抽签过程中,将使用“有往届夏季奥运会票务经验”的专业软件。该系统把所有的订单数据录入进去之后,随机进行抽签分配,整个过程不会有人为因素的干预。同时,抽签过程还将邀请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监督委员会的代表、北京奥组委监察审计部的代表以及媒体和第三方的公证人员到现场来共同见证,确保抽签公正透明。

抽签完毕之后,北京奥组委将向公众确认结果。9月进入购票人付款阶段。但购票者明年6、7月才会拿到门票。为确保安全,门票配送将不采用邮寄方式,而是配发到每个市民在订票时选择的中国银行代售网点,由市民到网点自行取票。

■姓名印上开闭幕式门票门票具备指路功能

容军介绍,由于开闭幕式采用实名制购票和入场政策,所以在奥运开闭幕式的门票上将印上入场者的姓名,这也大大增加了奥运门票的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目前,北京奥运会门票设计工作正在进行中。每张奥运门票上都将用体育图标将门票项目标识清楚,同时门票还具有突出的“指路”功能。

■第二阶段门票销售将实行先到先得政策

今年10月,奥运门票将进入第二阶段的销售,销售政策从第一阶段的“抽签”制转变为“抢票”制,购票者将先到先得。目前的票务咨询呼叫中心电话在10月将承担起订票任务。公众可以通过官方票务网站(tickets.beijing2008.cn)、呼叫中心以及在全国各地指定的大概1000家中国银行网点进行订票。这几个渠道都会基于同样的门票销售系统,实现联网实时售票,不管从哪个渠道订票,都将采取“先到先得”的政策。

通过电话订票者,如果是即时支付的话,需要通过VISA信用卡来支付,否则的话需要到中国银行来支付。电话订票、银行支付的客户将获权预订保留48小时。如果超出48小时还没有完成付款的话,系统会自动把预订取消。(陈凯一)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相关文章:
国税总局:奥运门票不得作财务报销凭证 专家建议印花税单边征收
奥运门票开售催热房产市场 周边租赁交易上涨5%
中国境内公众购买北京奥运门票已确定有四渠道
北京将大力投建经济适用房 08奥运门票销售4月启动 价格一览
奥运门票2007年上半年开卖 审计署进驻奥组委
图片新闻:
中国极端气候将越来越频繁 7月来发生8起罕见极端气候事件
中国31省市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30亿农村低保补助金近日下发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