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老城区十之八九的老建筑多已毁坏,幸存的十之一二,全都坐落在西湖边。随着西湖周边地价不断攀升,围绕这些房子的争夺也越发激烈。
随着西湖周边地价不断攀升,围绕这些老房子的争夺也越发激烈
“我把自己的房子输掉了。”坐在台阶上,81岁的吴燕薇声音哽咽。
她的身后,是一座石砌高墙屏护的中式小院,院内一幢漂亮的小青楼就是她的旧居。现在院门已被一条大铁链锁住,院子里堆满瓦砾。
这是西湖边,杭州市河坊街556号,著名的勾山樵舍遗址,乾隆年间才女陈端生的故居。夕阳映射下,显得有些落寞。
两百多年前,18岁的陈端生写下长篇弹词《再生缘》,陈寅恪誉之为“弹词中第一部书”。孟丽君女扮男装的故事,在江南家喻户晓。
世事苍茫,当年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微雨浸润过的青石板路,沿着青石栏杆拾级而上,花红竹绿,触眼即是。高台眺望,能看见西湖粼粼波光。
而这一切,都与吴燕薇无关了。2006年,她被强制搬离。
勾山樵舍的官司
吴燕薇被要求搬离时,杭州市上城区政府的说法是“要对此处进行道路整治”。此前,她已在这座房子里住了五十多年,通过房改拿到产权,“三证齐全”。
五十多年来,这所老房子一直是浙江省水利厅的职工宿舍。吴燕薇的父亲、水利专家吴又新当年作为水利厅干部被分配到此居住。浙江省电力局和水利厅的其余4户家庭和他们住在同一院子。
“当时一进来,就知道这幢房子来历不凡。”吴燕薇说,精致的庭园,雕花青砖立面,以石鼓垫基的红木柱,细密如鱼鳞般的黛色屋瓦……这院子与众不同。
1961年,对《再生缘》深为推崇的郭沫若两次探访此处,并感慨赋诗:“莺归余柳浪,燕过胜松风。樵舍勾山在,伊人不可逢。”
“郭沫若告诉我们,这是陈端生的爷爷陈兆崙建的,房子背靠勾山,陈兆崙自号又是‘勾山’,因此得名‘勾山樵舍’。让我们好好珍惜。”吴燕薇说。
直到5年前,这所房子的命运出现转折。
2002年8月28日,杭州市房产管理局发布拆迁公告,“因南山路道路街景整治工程项目建设需要”,拆迁人杭州市上城区道路整治指挥部要求这里的5家住户去办理补偿安置手续。
为了保住老房子,避免遭到强拆的命运,房子的主人们开始寻找自己的房产属于受保护文物的证据。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公布的一份文件给了他们希望。签发期为2003年10月的这份《关于重新公布首批市级文物保护点的通知》核定收录了“勾山樵舍”遗址,把它列为名人史迹类的“不可移动文物”。
2005年7月18日,杭州市房产管理局再次发布拆迁公告,上城区道路整治指挥部随后开始上门动员住户们搬迁。
“我们刚开始还以为政府让我们搬出来,是想对建筑进行更好的保护。”吴燕薇说,但很快,她就发现另有隐情。
有一天,吴燕薇的儿子在上城区政府的官方网站上,突然发现了一份招商引资方案:“勾山樵舍”遗址上将新建茶楼,有两套方案供投资者选择,“对遗址作淡化处理,以小青楼为主”,“租赁、产权转让皆可”。
吴燕薇的儿子立即给自己的妹夫打了电话,妹夫在电话里说,“他们刚把招商方案贴到了我们家院子的门上。”
2007年6月4日,上城区湖滨街居整治指挥部动迁部经理胡宝康经授权代表上城区政府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承认了上述说法,“当时确实想做茶楼,后来市里要求这些房子归土地储备中心统一管理,项目就没再做了。现在的房子空着,什么用途要等研究以后再决定。”
“这是我们的房子,政府凭什么替我们转让产权?”吴燕薇说,“现在的房子至少价值上千万,而他们给我们的补偿价执行的却是2002年的标准,每平方米5900元。”
住户们将裁决拆迁的杭州市房管局告上法院。
2006年12月,上城区法院判决承认了市房管局的裁决存在瑕疵,但驳回了吴燕薇等人的诉讼请求。住户们随后上诉。2007年4月,杭州中院维持原判。(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吕明合 发自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