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电了,可以看电视了,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日前,年过花甲的新疆北塔山牧场哈萨克族牧民兑山拜一家,告别了几十年的油灯照明,成为中国“送电到乡”工程的受益者。与兑山拜一家同时告别无电生活的还有当地600多户、3000多名少数民族牧民。
这是中国政府在西部七省区实施的“送电到乡”工程项目之一。中国政府“送电到乡”工程能够在西部七省区顺利实施,得益于各种科技手段的应用。其中太阳能光伏电站技术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这项技术将多块太阳能电池板连接后,利用太阳光照条件,产生电流,通过充电控制器和逆变控制器,将电能储存到蓄电池上,晚间可供电灯照明和家用电器使用。在缺水地区,其核心技术“太阳能扬水与照明综合利用系统”还可通过太阳能带动水泵,将地下水抽取出来,并进行水质净化处理,使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中国西部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使这项高新技术很快转化为充足的生活用能源,这些便宜又清洁的能源让处于穷乡僻壤、交通不便的小块区域的居民享受到光明和温暖。
兑山拜的家乡因此还成就了一项“中国之最”。新疆北塔山牧场建成的150千瓦太阳能光伏电站,是目前中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国家在这个项目上投资1.2亿元。此前,西藏安多地区已经建成100千瓦太阳能电站。
与牧民兑山拜一样幸运的还有青藏高原的牧民们。近百座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建设使数十万人受惠。年近60的藏族牧民贵桑微笑着说:“我们过去点酥油,现在点太阳。”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卢强是“太阳能扬水与照明综合利用系统”的发明者之一。他说:“利用太阳能电站为无电乡提供清洁能源,对促进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改善一些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生态环境。”
“送电到乡”工程实施以来,中国已投资26亿多元人民币,在699个无电乡建成585座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和风光互补发电站、114座小水电站,并培训了大量的电站管理人员,确保这些电站长期稳定地输送清洁能源。(李晓玲)
新华网 2004年3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