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多声部民歌侗族大歌上世纪曾轰动世界,扭转了西方音乐界认为“中国民间没有多声部合唱曲”的偏见。然而学者们发现,这种古老的民歌正面临失传之虞,即使在其主要流传地,侗族年轻人会唱此歌者亦廖廖。
侗族大歌还能唱多久?在民进民族文化保护研讨会上,国家民委民研中心副主任陈乐齐如此发问。不仅仅是侗族大歌,与会学者指出,中国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歌舞同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一位来自四川的专家称,九寨沟著名的南坪民歌现仅有八人能演唱大多曲目;羌笛演奏者亦不超过十人;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者只有数量刚好够的四人,且年龄最小的都已五十多岁。
民进江西省委会调研组在对赣西傩文化进行调研后发现,许多傩面具、傩轿、傩饰、傩服散失,傩舞队部分解散,傩艺人后继无人。
贵州省一位民间文艺工作者称,在该省相当部分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口传文学、民歌、古歌、乐曲、曲艺等在原流传地区因无人继承而濒于失传。
学者们认为,由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亦发生改变,年轻人喜爱流行音乐超过民族歌舞。另外,他们往往选择出外打工等谋生手段,不愿随老人学习传统歌舞。随着老一辈民间艺人的衰退,民族歌舞后继乏人。
有识之士指出,必须重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歌舞的抢救保护。若能将其因地区、因民族而异推入当地学校,应能促进其进一步传承。(张素平)
中新社 2003年11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