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2015年全国煤矿将建井下避险系统 今年投90亿支持玉树重建 -北斗导航系统进入组网 2020年左右覆盖全球 中国版GPS发展历程 -黄光裕案成风向标:首次对行贿人课重刑 黄光裕的悲剧如何酿成 -268.9万年收入超12万者人均缴纳个税超5万 -发改委受理高铁票价垄断举报 近期不调价 房地产绑架经济无依据 -肉粮油房涨价压力大 2季度CPI将温和上扬 全年涨幅或超3%红线 -南方多地遭遇暴雨灾情 江西婺源万人转移 湖南89座桥梁被冲毁 -退房央企托孤难 小房企最多挺3月 炒房团逃离真相 京沪租金涨 -内地人口红利期可延续25年 将出台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奖励办法 -我国81个政府网站被篡改 警惕互联网地图泄密 香港调查Google
首页>>资源动态
海南黄花梨8年价格翻400倍 背后藏哪些“秘密”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10 年 05 月 20 日 
关键词: 黄花梨 海南省博物馆 花梨木 中国产经新闻 收藏者 身份 三宝 财富 降香黄檀 疯狂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编者按随着红木收藏市场的火暴,素有“木黄金”之称的海南黄花梨开始身价暴涨,从2002年的2万元/吨,“疯狂”上涨至现在的800多万元/吨,创造了其价格在8年之间狂翻400多倍的世间“神话”!那么,是什么助长了这种“疯狂”?是谁制造了这个“神话”?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5月13日至16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黄花梨原产地海南实地采访,为您解读“狂涨”背后的层层疑团。

海南收藏界炫耀有“三宝”:黎锦,海瓷,黄花梨。没想到,仅仅8年时间,海南“三宝”中的“一宝”——黄花梨,竟然变身为“中国之宝”乃至“世界之宝”。国际黄金价格10年间从200美元/盎司暴涨至现在的1200美元/盎司,飙升了5倍;而海南黄花梨的价格,却从2002年的2万元/吨,“疯狂”上涨至现在的800多万元/吨,创造了价格狂翻400多倍的世间“神话”!

原料稀缺价比黄金

海南省黄花梨收藏协会副会长陈国平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说,海南黄花梨(简称海黄)的收购价1979年前后为9元/公斤,1992年前后涨到12元/公斤,2000年前后涨到60元/公斤,2002年涨到了2万多元/吨,而现在攀升到800万~1000万元/吨的高位。

“之所以暴涨成天价,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其稀缺性。”陈国平认为。

海南省博物馆馆长丘刚指出,最正宗的黄花梨产自海南岛,既可以做家具、工艺品,又是一味中药材,木材中散发的香气具有降压清心的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把这种香味叫做“降香”,海南黄花梨只是一种民间叫法,正式的称谓应该是“降香黄檀”。

丘刚说,海南黄花梨最早仅用来制作生产工具。从明代开始,海南黄花梨进入宫廷和官宦人家,成为家具的首选用材。特别是郑和七下西洋,从东南亚国家大量购进花梨木家具、用品供皇室使用后,经过对比,发现海南黄花梨的花纹典雅高贵,香味浓郁特殊,其品质远远高于东南亚诸国的花梨木,因而备受皇室和上流社会的追捧和推崇,进而带动了民间消费热潮。

“是明代皇室将海南黄花梨推上了顶峰!”丘刚强调,从宋至清代,海南黄花梨一直是贡品之一。封建统治者对海南黄花梨的需求,造成了海南黄花梨木的大量砍伐,到明末清初时,海南黄花梨木种就濒临绝迹。此后的数百年里,国内70%的黄花梨木家具流失海外,在海南岛仅存的少量黄花梨木多被民间制成家具、工具或盖了房子,完整的大料几乎难以见到。

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典家具专家胡德生教授早前也指出,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所谓黄花梨,绝大多数为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花梨木。“通过对木样样本进行比较,在众多花梨木品牌中,首推海南黄花梨(降香黄檀)为上品。”

陈国平说:“虽然海南黄花梨的价格现在已涨到6000元~1万元/公斤,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价格更高,可与黄金相媲美,但是在市面上仍然是一木难求。”主要原因是,虽然海南黄花梨成活容易,但成材极难,要长成直径30厘米以上的树干需要近千年时间。

人为炒作哄抬价格

不否认海南黄花梨原材料的稀缺性,但是当它的价格成为“天价”时,怎能不叫人怀疑这是在情理之中还是人为炒作?是真的物有所值还是虚火上升?

对此,海南作家余君亮断然指出:“这是全国各地海南黄花梨经销商人为炒作、哄抬价格造成的。”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也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了相应的新闻报道,印证了余君亮的说法。

有媒体报道说,北京某公司曾在2007年策划了一项十分吸引眼球的活动:“黄金换木头”,兑换比例是1公斤海南黄花梨木换40克黄金。业内人士分析说:“黄金换木头”的本意就在向市场传递出“价比黄金”的信息。

从媒体报道看,该公司老总还在海南花23万元买走了一棵直径不过30多厘米的花梨树;制造过“一根房梁卖了39万”的“天价秘密”;出手以230万元买下4根海南黄花梨老木料(3根柱子和1根房梁),推动海南黄花梨价格一路飙升。

陈国平不否认业内存在“炒作”这种行为。但他表示,这种炒作是必要的,因为“炒作也是一种宣传”。“关键是资源的稀缺,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没有货。如不稀缺,也炒作不起来。”“比如有人就炒作过越南黄花梨,但没有炒作起来,原因是‘越黄’不缺货。”

陈国平认为,海南黄花梨之所以能被炒作起来,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资源稀缺,“有料不卖”、“十木九空,好材料难得”;二是市场需求大,“盛世讲收藏”、“文化需求大过经济需求”;三是多元化,“从高端人群到平凡百姓,只要能力许可无不收藏”。

也是这三个因素,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热钱进入海南黄花梨市场。2005年以来,海南黄花梨价格开始一路飙升。

击鼓传花花落谁家

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地域文化研究专家蒙乐生回忆说,在上世纪70年代,海南黄花梨除了被当做药材低价收购外,很少有人问津,以致海南老百姓拿它当柴烧。1998年,北京一些专家和机构开始关注海南黄花梨,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使海南黄花梨很快在全国名声大震,一下子成为广大红木收藏者、爱好者追逐的对象。

蒙乐生说,海南黄花梨“热”大约经历了4个阶段,“像击鼓传花一样,一棒传一棒。”

第一个阶段,就是从1998年开始,一些有头脑的人开始从民间收购海南黄花梨旧家具,然后再转卖出去。而购买者多是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极度认可的“怀旧者”,比如从高校、学术机构和政府机关退休的学者、专家和“过气”官员,他们想从旧家具中找回儿时的记忆。

第二个阶段,就是“跟风者”的大量涌现。一些有钱的企业家、在职的政府官员通过与“怀旧者”交往,发现黄花梨、紫檀木等红木家具等因其所蕴含的文化气息可以提升“品位”和“身份”,也加入了购买、收藏的大军,而且队伍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第三个阶段,就是“收藏者”的加入。当黄花梨、紫檀木等红木家具成为“身份”和“地位”象征的时候,收藏者和收藏爱好者也加入其中,“既可以把玩,还有可能转手赚钱。”

第四个阶段,就是“投资者”和“投机者”的跟进。当民间资本和热钱发现黄花梨等红木家具、用品成为“财富”的时候,大量热钱就不断涌入。

陈国平说,这股“投资热”犹如疾风骤雨,在短短5年时间内,就让海南黄花梨原料、家具、用品和工艺品的价格翻了数十倍、数百倍。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
1   2   下一页  



图片新闻:
楼市成交量继续低位运行 20城市房价一周下降24%(图)
吃菜一年贵过一年 外资携6亿美元进军中国蔬菜业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