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荒漠化警钟敲响
这些天正是东海区渔民们一年中最高兴的日子。结束3个月的休渔之后,数十万渔民迎来了一年中最佳的捕鱼时节,一船船鱼虾蟹贝络绎不绝地驶进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的水产交易市场。然而,市场的繁荣依然难掩东海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萎缩的现状。
滥捕、排污、围垦——
海洋生态“三宗罪”
6月至9月的禁渔期,记者随渔政执法人员巡视,常听到“渔网密集,连年捕捞,鱼虾没长大就被捞走了”的感叹,而渔民也因捕捞量连年减少而郁闷。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东海渔民捕捞的主要优质品种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乌贼等数十种之多,而目前除带鱼和小黄鱼仍维持一定产量外,其他野生品种产量已大幅下降。于是,渔船功率加大,拖网、帆式张网巨型化……捕捞能力大大超过了渔业资源的承受力。根据渔政部门的逐年监测,最近10年,东海区捕捞上岸的鱼类以当年生为主,2龄以上鱼类占经济鱼类比例不足1/10。
如果说过度捕捞使海洋生物失去了成长时间,那么沿岸的污染、水工建设行为则使它们失去了生存空间。国家海洋局对全国入海排污口的监测结果显示,去年全国排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约1219万吨。在东海区,这一数字接近400万吨,而在三省一市178个入海排污口中,有87%存在超标排放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中,海洋动植物存活、生长更加艰难,生物多样性难以为继。
向海洋要发展,是土地资源紧张的东海沿海地区的普遍思路。近年来,滩涂围垦、港口建设等沿岸工程如火如荼,使得近岸水域原本优良的产卵场、育肥场、增养殖功能丧失。东海水产研究所主任沈新强介绍说:“大量水工建设使近海滩涂消失,鱼类只好到更远的地方寻找产卵地,成活率很低,长此以往,会造成海洋生物链断裂。” 目前,东海近海区域底栖生物平均每平方米只有不足1克,近海生物失去了自然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