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正确认识贸易摩擦,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随着全球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贸易伙伴之间出现纠纷是正常的。我们以平常心对待,要学会用多边规则无货我们的权益,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目前,在所有WTO成员中,我国已连续10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对我国出口贸易形成严重威胁。
与日俱增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对国际贸易构成严重影响的又一重大威胁。从1995年至2007年5月,各成员通报影响贸易的新规则共23897件,其中技术性贸易措施16974件,占总数的71%。据调查,仅2006年我国就有15%的出口企业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造成贸易机会损失1400多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5%。
还有,我国已连续5年成为美国337调查(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的规定,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侵犯美知识产权行为。)最多的国家。从1975年美发起第一起337调查以来至2007年10月,美共对我发起75起337调查,占立案总数的12%,其中80%是2002年以来发起的,机电产品为重灾区。仅2007年1-10月,美国已对我发起337调查14起,占同期立案总数的50%以上。尤其应当引起重视的是:第一,337调查申请门槛低,原告无需提供损害证明,即可向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交申请;第二,调查和诉讼通常是双管齐下,使我应诉顾及不暇;第三,调查时间短,应诉费用大。337调查的这些特点,对我国出口贸易构成了严重威胁,形势不容乐观。
至此,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的国家在启用贸易救济措施时不乏有失公正和公平,甚至是歧视性的,但大多还是依据多边规则进行的。对于那些不公平或歧视性做法,我们理所当然地要予以反击,捍卫我方权益,但也应认真思考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包括出口秩序混乱、自相竞争、遇事躲闪、协调机制缺乏权威性、谈判队伍建设滞后等,均严重影响了对贸易摩擦的防范和争端解决。因此,应对贸易摩擦和纠纷,首先要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尽量避免发生,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反应快捷的预警机制,提供准确及时的预警信息;一旦争端发生,相关部门和企业必须能够通力合作,依据多边贸易相关规则和国际惯例认真做好磋商或启用争端解决机制的各项工作,期间要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协调功能,企业要主动予以密切配合。否则,我们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蒙受巨大损失。其实,市场竞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相竞争;贸易摩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事躲闪,甚至内部起摩擦;争端发生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防范和应对能力。
六、加强规制建设,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开放度越高,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就越大,因此,只有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运行的风险防范机制,才能切实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一方面,要加强内部规制建设。例如,在外资并购方面,我国虽然出台了《反垄断法》、《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但由于没有具体审查标准,尤其是针对不同行业的准入标准和监管机制,而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构建一个以反垄断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为核心的规范市场竞争的规制体系将成为政府下一步重要工作。其中,对我国的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应加强保护,防止外资通过并购抢占或消灭我国知名品牌和创新成果。
同时,必须增强防范意识。1997年金融危机给亚洲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以及近几年外国几大铁矿砂公司联手提价71%导致钢铁业生产成本大增,都给我们很好地上了一课。我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也是一个资源消耗大国。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资源需求也将越来越大。据有关研究分析,以日本的单位GDP能源消耗为1计算,欧盟单位能源消耗是1.9,美国是2,我国则高达8.7。尽管我国在降低能源消耗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不容忽视的是,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在不断增加,十多年来增长了1.5倍。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约束性指标。有研究表明,几年之后我国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将达到60%以上,届时我国经济发展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就会越来越大。基于这种忧患意识和防范准备,我国必须开展广泛的包括能源资源在内的各项经济贸易合作,以保障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加强“走出去”的风险防范。例如,1990年我国航控技术进出口公司收购一家美国航空零部件生产企业时,在交易成功之后,受到美国外资委员会调查,最终由总统裁定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勒令退出已收购的股权。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尤泥科公司时,美国也以国家安全为由迫使收购终止。又如,成功收购IBM PC业务部、总部设在美国的联想,2006年通过美国代理商获得1.6万多台价值1300万美元订单时,竟被国会议员以影响国家安全为由将订单搞掉。我国企业为此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付出不小的成本代价。
在对外开放中,还有许多不可预见的风险,如政治风险、金融风险、汇率风险、战争风险等,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防范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新阶段改革的起点与趋势——2008'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