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调结构
◆一、三产业在危机中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96.6%和60.7%,两个产业合计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 48.6%上升至57.2%。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77.6亿元,增长4.2%,较上年加快1.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3%提高至6.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09年虽遇严重干旱,粮食总产量仍达94.2亿公斤。在服务业“1+10”工程等一系列政策驱动下,服务业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轨道。服务业全年增长10.3%,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创近年来新高,占GDP比重由37.7%提高至38.9%,上升1.2个百分点。特别是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在一系列扩大旅游消费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旅游业经受了“寒冬”的考验,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全年全省国内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亿人次大关,达到106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达892.5亿元,同比增长20.7%。
◆整合重组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煤炭工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针对山西省煤矿 “多小散乱”、安全事故频发、资源回收率低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状况,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全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全省矿井个数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70%的矿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以上,年产30万吨以下小煤矿全部淘汰,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通过这一轮整合重组,山西省煤炭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产业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12月份全省原煤产量逼近6300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煤炭工业不仅是全省工业生产止跌、企稳、回升和加速增长的第一主力和引擎,而且是全省工业经济效益降幅持续趋缓的绝对主力。全年煤炭工业增加值比2008年增长6.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1个百分点,在全省“保增长”中的贡献高居各行业之首;实现利税、利润总额分别为884.1亿元、461.5亿元,分别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80.9%和107.7%。
◆传统支柱产业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2009年年末,煤炭、冶金、焦炭、电力等四大主导行业同比增速达43.6%,超过全省工业增速3.1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5%以上。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建材工业、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增速持续加快,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成效显著,太原长安重型汽车基地落成,大运重卡项目正式投产,首套国产千万吨级矿井综采装备试验成功,动车轮对总成国产化基地加速推进。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28个子行业实施方案制定实施,文化产业作为山西省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纳入全省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中,通过转企改制,激发了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打造出一批文化精品,彰显出文化产业应对危机的战略价值。
C.惠民生
◆民生工程列扩大内需各项建设之首
全年全省全社会住宅建设、居民服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为主的民生类工程共完成投资963.1亿元,同比增长44.5%,增幅比上年提高21.3个百分点,比全社会投资增幅高出6个百分点。其中,教育业投资增长80.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80.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49.7%。全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5.9万套、2119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0%。省级152项重点工程中,直接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项目有63项,包括山西大医院、山西图书馆、太原铁路客运南站等在内的省城十大建筑全部开工建设。
◆全力保障事关民生的重点支出
在全省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农林水事务等民生领域的重点支出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1.1%,教育支出增长18%。200多万城乡低保和优抚安置人员享受到财政补助,14万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标准达到中央基准定额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
◆农村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年初启动的涵盖农村交通、教育、卫生、广电、水利的“五个全覆盖”工程顺利推进,累计完成投资94亿元,96%的建制村通了水泥(油)路,完成506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任务,完成99%的卫生室空白村建设任务,并为全省2.8万个行政村配备了基本医疗设备;完成村通广播电视2586个村;新解决272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保就业工作取得成效
山西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帮扶困难企业的 “五缓四降三补贴”政策,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单月增量在经历3月份的高峰后逐月递减。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2.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 (40万人)的105.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6%,控制在了4.2%的目标范围之内。截至年底实现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达12.7万人,就业率达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