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六大产业和八大载体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金融业整体规模赶上香港,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编制实施装备、汽车、钢铁、船舶、电子信息等12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动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比亚迪电动汽车、广汽自主品牌乘用车等项目加快推进。全省汽车产量达113万辆,居全国前列。龙穴造船基地30万吨自主知识产权超大油轮成功造成并交付使用。广州中低速柴油机、南沙重型机械装备和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沿海石化产业带布局基本形成,中委合资南海(揭阳)石化2000万吨/年超重油加工项目获国家同意开展前期工作,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另选址湛江东海岛。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计划,加快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珠海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获批,68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总投资74.8亿元。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显示、新能源、新光源、新通信及软件等“四新一软”产业,我省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平板显示等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积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40万吨、水泥产能1039万吨,关停小火电553万千瓦。积极开展省部合作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大力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三旧”改造和围海造地、土地开发整理,新增亿元生产总值消耗建设用地同比下降11%;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53.7万亩,比上年翻一番;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比上一轮规划核减耕地保有量523万亩,增加建设用地规模635万亩。组织实施新十项节能工程,单位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能耗超额完成全年预定目标。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装机容量12.5万千瓦以上的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脱硫工程,地级以上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东西北地区的县城基本建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污水日处理能力超千万吨。
(四)狠抓自主创新,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十大创新工程,创新经济绩效和企业创新能力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跃居全国第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新增两院院士5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1位。全面推进省部和省院产学研合作,新建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64个、创新联盟9个,组织引导全国高校、研究院所2200多名科技特派员入驻3000多家企业,辐射带动1万多家企业转型升级。省部产学研合作4年新增产值7000多亿元、利税1000多亿元。省院合作转移转化中科院400多项科技成果,实现产值130多亿元。创新平台建设提速增效,新增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华南新药研发大平台跻身国家生物医药重大创制平台行列。广州国际生物岛和深港创新圈等重大创新集群建设进展顺利。制定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节能减排、数字装备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广晟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并纳入国际标准体系。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实施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政策,自主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工业增加值达3100亿元,增长23.4%。质量监督工作得到加强,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取得新成绩,我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跃居全国第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名牌带动战略,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全国第一,分别增长14.8%和49.3%,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稳居全国首位。
(五)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完善和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粮食生产实现增产。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优质蔬菜、水果、花卉、茶叶、南药及家禽、肉猪等生产效益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科技体系进一步健全。建设现代标准农田125万亩,有97个县(市、区)出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新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3个、农业龙头企业48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市场准入制度初步建立。林业产业稳步发展,油茶、珍贵树种等发展迅猛。畜牧业持续增长,海洋渔业经济保持繁荣。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和村庄规划得到加强。3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完成农村公路改造任务,提前一年实现镇到建制村公路硬底化。乐昌峡和湾头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六)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珠三角提升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加快振兴。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分片区召开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现场会和工作会议,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加快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省财政提前集中安排专项资金45亿元,以竞争方式择优扶持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产业转移园成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3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实现工业产值924.4亿元、创税48.2亿元,分别增长19.3%和21.7%。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全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总量、在校生规模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招生规模增长超过三成,转移欠发达地区生源17万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步伐加快,共培训82.4万人,新增转移就业128.5万人,分别增长40.9%和20.8%。人力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在珠三角城镇新增就业下降的同时,东西北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上升4.8%,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73.7万人、增长23.6%。
(七)全面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出台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决定,成功举办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粤港共同制定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编制“共建优质生活圈”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落实CEPA和服务业对港澳开放先行先试政策,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对港澳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港澳资银行在广东设立“异地同城支行”等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与港澳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开拓海内外市场力度加大,帮助在粤港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粤港澳重大合作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港珠澳大桥工程顺利开工。《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横琴新区正式挂牌,澳门大学迁址横琴进展顺利。深港河套地区和深圳前后海地区开发积极推进。加快外经贸发展的战略转型,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对东盟、印度等出口逆势增长。全力推进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创设品牌、扩大内销。利用国际市场调整时机扩大进口,资源能源、重要技术设备等进口较快增长。借助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等重要平台,有效拓展国际交流及合作发展空间。成功举办国际友城大会、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国际旅游文化节、粤东侨博会和首届外博会。省主要领导带队促进国际经贸合作,与日韩、澳大利亚和东盟有关国家签订各类经贸合作项目金额188亿美元。狠抓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95.4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占38.8%,世界500强企业新设及增资项目共83个。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走出去”步伐加快,引导企业稳步推进并购海外优质资产、加强境外资源能源合作,新增境外协议投资15亿美元。积极参与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越南、新加坡等建立合作理事会机制或经贸对话协调机制,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设顺利。广州南沙、深圳前海湾保税港等特殊监管区建设取得突破。粤台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继续深化。侨务、外事工作得到加强。
(八)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活力。按照大部制要求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完成省本级政府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570项,占总数的53.6%。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深圳、珠海、佛山顺德等地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等体制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动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改革,启动扩权强镇试点,加快中心镇建设。着手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进一步下放地方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启动对全省1000家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省属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达117.4%。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有序展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成效显著,探索出“分股不分山、均利不均林”新路子。广州、佛山、惠州、中山等地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全省农村信用社基本完成票据兑付和组建统一法人工作,广州、东莞、顺德农信社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创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深圳创业板成功推出,我省有12家企业上市。稳妥推进水、电等资源能源价格改革和污水处理费等环境价格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