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际收支主要项目分析
(一)货物贸易
2007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587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其中,出口5472亿美元,增长28%,进口4115亿美元,增长18%,货物贸易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
据海关统计,2007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货物贸易规模继续扩大,进出口顺差增长较快。2007年上半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9809.3亿美元,增长23.3%,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出口5467.3亿美元,增长27.6%,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4个百分点;进口4342亿美元,增长18.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1125亿美元,增长83.1%。
一般贸易快速增长,顺差增速远高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进出口4408.4亿美元,增长29%;加工贸易进出口4408.8亿美元,增长18%。
外商投资企业增长平稳,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5644.5亿美元,同比增长21.3%,低于总体增幅1.7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57.5%。民营企业进出口1879.4亿美元,增长39%,高于总体增幅16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19.2%。
与主要贸易伙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上半年,欧盟仍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1584亿美元,同比增长27.3%,占进出口总值的16.1%,占比上升0.9个百分点;美国、日本继续为我国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中美、中日双边贸易额分别达到1406亿美元和1100亿美元,增长17.4%和14.5%。中美、中日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同比分别下降0.7和0.9个百分点。
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改善。上半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出口为3099.5亿美元和1528.7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7.1%和23.9%,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6.7%和28%。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为2233.1亿美元和1289.6亿美元,分别增长14.3%和15.2%。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平稳增长。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规模下降,原油和煤的出口金额分别下降48.3%和29.3%。
(二)服务贸易
2007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收入559亿美元,同比增长39%;服务贸易支出590亿美元,增长28%;逆差31亿美元,下降44%。我国服务贸易呈以下主要特点:
服务贸易规模增速加快。2007年上半年服务贸易总额1149亿美元,同比增长33%,增速较上年同期增加15个百分点,较同期货物贸易总额增速高10个百分点。
服务贸易逆差回落。服务贸易逆差31亿美元,同比减少44%。
传统服务项目仍占据主导,比重有所下降。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仍主要集中于运输和旅游服务项目。这两项收入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24%和32%。
高附加值服务增速高于服务贸易总体增速,逆差略有扩大。高附加值服务项目收入共计79亿美元,增长44%;支出共计106亿美元,增长30%;逆差共计28亿美元,增长1%。
服务贸易主要伙伴国家(地区)基本保持稳定,集中度较高。我国服务贸易收支前十名伙伴国家(地区)占我国服务贸易收支的近3/4。其中,服务贸易收入来源国(地区)排名前五位的仍是中国香港、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支出目的国(地区)排名前五位的仍是中国香港、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澳门。
(三)直接投资
1.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
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为627亿美元,同比增长54%;投资资本金撤回清算44亿美元,增长28%;净流入583亿美元,增长56%。
从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部门构成看,2007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583亿美元,同比增长61%;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45亿美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根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资本金来源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中国香港(105.39亿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75.93亿美元)、韩国(18.73亿美元)、日本(18.07亿美元)、新加坡(12.78亿美元)、美国(12.57亿美元)、开曼群岛(11.55亿美元)、萨摩亚(8.38亿美元)、中国台湾(6.87亿美元)、毛里求斯(5.5亿美元),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6.48%。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自由港来华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基本格局变化不大,东部地区仍是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聚集地,西部地区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增长较快。2007年上半年,东部地区外资流入285亿美元,占全国的近九成,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西部地区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15亿美元,同比增长52%,较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总体增速快40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外资流入19亿美元,增长6%。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制造业吸收外资占比下降,部分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增长较快。2007年上半年,制造业外国来华直接投资170亿美元,占比较上年同期下降9个百分点,为53%,仍居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半壁江山。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迅速,较上年同期翻了一番,其中,房地产业吸收外资达77亿美元,占比从上年同期的11%上升到24%。
2.对外直接投资
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
从投资目的地看,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去向依次为亚洲、大洋洲、非洲、美洲和欧洲。从投资的行业分布看,我国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仍然相对集中于境外资源勘探开发项目和境外制造加工项目,2007年上半年对这两个行业的投资额占全部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的42%和24.2%。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已从一般出口贸易、餐饮和简单加工扩大到营销网络、航运物流、资源开发、生产制造和设计研发等众多领域。从投资者的地区结构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等六个地区对外直接投资额合计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三以上。 从投资者的构成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仍是国有企业,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五成以上;其次是民营企业,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两成多;外商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成多。
(四)证券投资
2007年上半年,我国证券投资项目逆差48亿美元,同比下降83%。我国境内机构对外证券投资和吸收境外证券投资与上年同期相比都出现了下降,但对外证券投资规模同比下降更为显著是上半年证券投资逆差下降的直接原因。
2007年上半年,我国证券投资项目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大幅下降。2007年上半年,我国境内机构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下降66%,其中债务证券投资净流出1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48亿美元,下降78%。境内机构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07年上半年国家外汇管理局调减了短期外债指标,各商业银行境外融资规模受到限制,同时国内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内贷款需求继续增加,为满足资金需求,商业银行调整境内外资产摆布,减少增持境外债券。此外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繁荣,居民选择收益相对较高的股票、基金等投资工具或理财产品的意愿增强,分流了部分居民户外汇存款,减少了银行资金来源,使得银行投资境外债券规模低于以往水平。
吸收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入同比减少。2007年上半年,我国净吸收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入103亿美元,同比下降34%,其中,境内银行和企业境外发行股票募集资金85亿美元,吸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18亿美元。吸收境外证券投资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主要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境外上市融资高峰已过,同时国内资本市场交易活跃,吸引筹资者转向国内资本市场融资。
(五)外债
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278.02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48.14亿美元,增长1.49%。外债余额中,登记外债余额为2167.02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1111亿美元。
按期限划分,2007年6月末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 余额为1429.33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43.60%;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848.69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6.40%。
2007年上半年,我国新借入中长期外债153.6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4.92亿美元,增长55.60%;偿还中长期外债本金110.0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53亿美元,增长31.76%;支付利息17.4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22亿美元,增长55.64%。
2007年上半年,我国外债变动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外债总规模增速有所回落。2007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比上年末增加48.14亿美元,增长1.49%,同比增长10.02%,同比少增1.91个百分点。外债余额增长主要来自于贸易信贷增长,贸易信贷余额比上年末增加71亿美元,对外债余额增长的贡献率为147%。
登记外债规模近五年来首次下降。2007年6月末,我国登记外债余额上年末减少22.72亿美元,是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其原因是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外债余额比上年末减少57.91亿美元,下降11.67%。
中长期外债余额保持平稳增长。2007年6月末,我国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比上年末增加35.73亿美元,增长2.56%,同比增长8.6%。中长期外债增加主要来自外资银行向境外借用中长期贷款和外商投资企业借用境外股东贷款增加。
短期外债持续增长,但登记短期外债大幅缩减,短期外债占比首次出现下降。2007年6月末,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比上年末增加12.41亿美元,增长0.7%,同比增长11.17%,同比少增6.48个百分点。短期外债增长主要来自于贸易信贷规模的攀升,6月末贸易信贷比上年末增加71亿美元,增长6.83%。登记短期外债(剩余期限)出现较大幅度下降。6月末登记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738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58亿美元,下降7.3%。
债务类型仍以国际商业贷款为主。2007年6月末,国际商业贷款余额为1608.72亿美元,占登记外债余额的74.24%,所占比重较上年末下降0.43个百分点;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余额为558.30亿美元,占登记外债余额的25.76%。
币种结构仍以美元债务为主。在2007年6月末的登记外债中,美元债务占68.55%,比上年末下降1.16个百分点;其次是日元债务,占11.30%,比上年末上升0.44个百分点;欧元债务占7.27%,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其他债务包括特别提款权、港币等,合计占比12.88%,比上年末上升0.75个百分点。
中长期债务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在登记的1544.92亿美元中长期外债(签约期限)余额中,投向制造业的为218.55亿美元,占14.15%;投向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为200.65亿美元,占12.99%;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为174.50亿美元,占11.30%;投向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为118.03亿美元,占7.64%;投向房地产业的为117.41亿美元,占7.60%。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连续保持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较快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较为突出。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增长较快。2007年3月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2007年度金融机构短期外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2007年金融机构的短期对外借款管理政策进行调整,以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次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调整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核定范围。将期限在90天以上的已承兑未付款远期信用证,境外机构存款、在同一法人银行外汇账户余额之和在等值50万美元以上的境外个人存款,期限在1年以下(含1年)的境外借款、境外同业拆借、境外联行和附属机构往来(负债方)以及各种结算方式下的海外代付等对外短期债务纳入短期外债余额指标管理。
二是调减2007年度金融机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明确指标调减的要求及步骤,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国内货币市场拆借、掉期等方式增加外汇资金来源。
三是规范对外资银行分行转制为法人机构后其短期外债指标的核定和管理、外汇业务批发分行短期外债指标的使用与管理,以及外资银行因合并、分立等原因需要对短期外债指标进行跨地区调整等问题。
此外,《通知》还就进一步完善外债统计监测做出了相应规定,明确中资银行由其总行通过登陆国家外汇管理局外债统计监测系统(银行版)报送短期外债数据,并明确了外资银行改制后有关外债数据的报送方式和渠道等问题,以进一步提高外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以上短期外债管理政策调整仅适用于境内金融机构,不涉及一般企业等非金融机构。2007年6月末,全国所有金融机构剔除90天以下远期信用证和50万美元以下非居民个人外汇存款后的短期外债总余额为345.97亿美元,控制在第一阶段全国短期外债余额总指标(425.86亿美元)之内,达到了预期政策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