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社会理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9年3597万人,中国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国的扶贫努力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2011-2020年扶贫开发纲要和“十二五”规划即将实施之际,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接受了记者采访。
“十一五”时期取得显著成就
记者:“十一五”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2005年起减贫速度明显加快。请问,“十一五”扶贫开发的突出成就是什么,有哪些标志性数据?
范小建:“十一五”是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科学部署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下,农村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出成就,《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的奋斗目标将如期实现。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继续大幅减少。2005年至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6432万减少到3597万,贫困发生率相应从6.8%下降至3.8%。
二是贫困地区生活条件持续改善。2005年至2009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11.5%,农户住房面积扩大2.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农户比例提高4.1个百分点,增至18.3%。每百户居民拥有冰箱、冰柜18.6台,增长1.48倍,电视机101.2台,增长10.8%,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114.6部,增长1.1倍。
三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提高。2005年至2009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2260.9万亩,新建及改扩建公路42.5万公里,获得安全饮用水农户比例从55.3%增至60.3%,自然村通公路比例从79%提高到86.9%,通电比例从95.9%提高到98%,通电话比例从74%提高到91.2%,通广播电视比例从87.8%提高到94.5%。
四是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至2009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文盲劳动力的比重由12.7%下降至11.1%,接受过各类技能培训劳动力的比例从12.8%增至15.5%,新增教育卫生用房1531.5万平方米,有卫生室行政村比例从73.5%增至79.6%,有合格乡村医生、卫生员行政村比例从74.8%增至79%。
五是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进一步遏制。2005年至2009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退耕还林还草3700.3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9259.6万亩,新增草场面积4317.7万亩,实施扶贫易地搬迁约224.5万人。
六是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5年至2009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4793元增加到9549元,增长了0.99倍,年均增长18.81%。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78.2元增加到429元,增长了1.41倍,年均增长24.5%。
扶贫开发事关大局意义深远
记者:近十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您如何看待这些成就的巨大社会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范小建:扶贫开发,消除贫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的新成就,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对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为贫困地区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战略要求的实现。扶贫开发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记者:您经常深入贫困边远地区农村考察调研,能否告诉我们一件您感受、印象最深的事情?
范小建:在贫困地区基层调研时,我常被感动和震动。2008年夏天在西藏调研,见到当地群众还用溜索过河,和我多年前在西藏工作时见到的情形一样。在我们国家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6万公里、仅次于美国稳居全球第二的今天,偏远民族地区还保留着这种原始落后又极不安全的交通方式。这是我们国家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此事强烈地震动了我。
回来后,我们就对西藏和四川等四省藏区溜索的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溜索改造规划,开展溜索改吊桥试点。从今年开始,作为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具体行动,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率先实施西藏84条溜索改吊桥项目,力争用两年的时间结束这种沿袭了近千年的原始落后的交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