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0月8日电(记者 马姝瑞)30岁的黄友燕是安徽来安县半塔镇罗庄村下郢组的一名普通农村家庭主妇,这位衣着简朴的妇女如今每年靠种植百合有十几万元稳定收入,不要说在这个中部欠发达的小村庄,就是在沿海一些城市也算是“高收入人群”。然而就在几年前,她的生活还处在贫困中。
“没有一分钱存款,粮食蔬菜全从土里刨,一年到头也不知啥叫‘消费’!”坐在宽敞的堂屋里,黄友燕一边熟练地开启饮水机倒水喝,一边“忆苦”。
在安徽这样的中国中部欠发达省份,像昔日黄友燕一样的农村贫困母亲依然存在。据安徽省计生委最新调查,目前该省计划生育贫困母亲总数约有6.5万人,其中子女死亡后仍未生育的空巢家庭为1198户,计划生育贫困母亲家中有伤残或死亡的特困户14950户,她们承担着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急需救助。
为了帮助这些计划生育贫困母亲,一项旨在专门救助计划生育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在全国陆续启动,意在通过贷款、项目和技术扶持、跟踪帮助等手段,使这些贫困母亲致富脱贫。
就在2003年,当那份“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的协议书送到黄友燕面前时,她既有些意外,也有些迟疑。“上面说除了给500块钱资金外,还帮助我用这笔钱从外地买百合种子、化肥,并且负责教技术,找销路。我想试试看吧,就种上了三四亩。”她说。
没想到的是,第二年百合收获,一下子卖出了两万多元的好价钱,是以往全家辛苦一年收入的7倍。黄友燕兴奋了,马上动员全家一起干,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甚至把邻居的地也租过来,雇上四个工人一块儿干。“雪球儿”越滚越大,看到了“甜头儿”的乡邻们也纷纷加入。如今,全村共有500多亩百合田,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村。
作为幸福工程救助成功的“幸福母亲”之一,黄友燕并不是个例。作为全国较早开展幸福工程项目活动的省份之一,安徽现已有24个县(区)推进了“幸福工程”,截至2009年8月底,已有9个项目点终结,15个项目点正在运行,累计救助贫困母亲1万多名。
半塔镇党委书记张文华告诉记者,在当地,他们将“幸福工程”的三项主要内容确定为治贫、治愚、治病。
在当今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只剩下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孩子形成“留守大军”的现实情况下,基层大力开展“幸福工程”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老人和孩子大多是需要照顾的对象,即使有一定的生产、生活能力,也不可能成为主力军,农村的发展还要靠这些留下来的‘女主人’们,她们是各个家庭最主要的组织者、守护者,同时又有着非常强烈的致富愿望。这样综合来看,‘幸福工程’就具有其它扶贫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帮助了一个贫困母亲,就等于拉起了一整个家,兼起到了‘扶老携幼’的效果。”张文华说道。
“现在我一年收入有十来万,别人急着出门打工,我在家里还得招工呢,一年光给工人开工钱就得快三千!”黄友燕自豪地说,“没有当初那份协议和500块钱,这些我做梦都不敢想!
尽管效果显著,但这一工程在实施中还是遇到了资金不够充足、覆盖面不够广的难题。一些基层计生工作者和贫困母亲们呼吁说,希望“幸福工程”能够扩大救助面,特别是对一些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更应列为重点救助地区,同时发动社会力量,让更多“黄友燕”涌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