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的致富渠!”站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来灌区新改造好的一条水渠前,村民老杨赞不绝口。
什来灌区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覆盖12000亩耕地。因建设标准低,渠道损坏严重,部分耕地失灌已达20年。2005年-2007年,海南省拨付以工代赈资金692.5万元对之进行改造,改善灌溉面积6200亩,恢复灌溉面积5800亩。水利好了,人的思想观念也变了,过去村民不愿种而外包的土地,现在村民都抢着种,瓜菜种植成为当地的重要收入来源。
而这,只是“三集中”(集中扶贫对象、集中扶贫资金、集中解决突出问题)扶贫战略惠及海南省数百万农民众多例子中的一个。
创新机制
海南省过去存在涉农资金管理部门过多、资金使用分散、项目重复交叉、缺乏规划统筹等现象,到处撒胡椒面,影响了政府投资效益。
为创新海南省扶贫和政府投资管理机制,时任省长的卫留成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三集中”工作具体化,结合中部开发和扶贫工作,按“三集中”的扶贫新思路,集中不同来源和渠道的扶贫资金和支农资金,集中向中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集中用于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茅草房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为解决往年国家计划、资金下达相对较晚影响项目年度计划完成的问题,从2007年起海南省还建立了“三集中”计划预安排制度和资金预拨制度,即年初进行项目计划预安排,省财政再依此按一定规模预拨项目建设资金,力争当年项目当年发挥效益。
在省发改委(省中部办)、省扶贫办的牵头和省财政、教育、民政、卫生、民宗、农业、水利等有关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下,“三集中”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