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零时5分,四川省西昌市琅环乡发生泥石流,乡政府所在的整个场镇房屋几乎全部被泥石流淹没,20多间房屋瞬间垮塌,几百名群众被困,2100亩稻田被冲毁。四川凉山消防支队及时赶到,成功疏散营救被困群众439人,只有一名90岁高龄的老太太死亡。
事故发生后,地质灾害预报再次引发社会关注。“真正做到准确预报是很难的,世界上也没几起预报准确的地质灾害,但尽可能地预防并减少灾害的发生是可以做到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田廷山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他告诉记者,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历时7年完成的一项地质灾害调查,目前已查明700个县(市)208万平方公里内的地灾隐患点10.4万处。在此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系统,已经数次成功预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普查确定隐患点10.4万处
“大水来啦!石头下来啦!要滑坡啦!大家快跑啊!”2007年7月7日6时,四川省达县青宁乡岩门村村民谢光全在巡查时发现岩门村3组地面开始出现裂痕,随后裂痕迅速扩大,他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村委会主任曾凡昌,并拿起铜锣边跑边挨家挨户地大喊。乡政府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分赴各社组,组织转移险区内的村民。7日9时左右,全村552户2251名村民刚刚撤至安全地带,整个村庄顿时山崩地裂,“轰隆隆”的巨大轰鸣声在山谷中激荡。不到1小时,整个岩门村的上千间房屋成为一片废墟。但由于预报预警及时,岩门村552户2251人全部安全撤离,无一人员伤亡。
这次成功预报得益于我国近期完成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项目负责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室主任李媛告诉记者,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十五”重点项目之一,总计投入约1.5亿元,目标是查清我国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并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这项调查从1999年开始到2006年年底完成,直接参与调查的5000多名技术人员遵循“走村镇、查隐患、建网络、编预案、定规划”的工作原则,调查范围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市的700个县(市),覆盖面积208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4.4亿,在共计11万处地质灾害调查点中,最终确定了地质灾害隐患点10.4万处。
调查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丘陵区和西南山区。西南山区是目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地区,达3070731人,占受威胁人口总数的46%,其次为东南丘陵区、黄土高原区和青藏高原区,分别占总数的15%、14%和16%。受威胁财产最多的区域仍然是西南山地区,占受威胁财产总数的36%,其次为东南丘陵区,占总数的21%。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几年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加大、城镇化加剧,特大型灾害的发生数量和灾情呈现上涨趋势。
项目组在地质灾害人口和财产易损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全国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程度评价结果,分别对我国滑坡崩塌泥石流人口风险和财产风险进行了评价,其中人口高风险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0%。
“这种大规模的地质灾害摸底调查不仅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田廷山说,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气候多变,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而且火山作用、岩浆与地壳断裂活动分布普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且居住密度大,是受灾害威胁人口最多,影响面最大的国家。要加强预防,必须先了解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为此,国土资源部自1998年成立之日起,便决定着手进行全国性的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工作。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精心组织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具体负责实施并开展综合研究与信息系统建设,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统一的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平台,系统总结了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区域分布规律,分析预测了我国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开拓性地开展了全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各级政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撑。
地质灾害普查基础上建立群防网络
李媛告诉记者,地质灾害调查完成后,都会将成果移交给当地政府,对每个县的总体地质灾害分布情况进行详细说明。目前编写完成700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并编制相关图件1866幅,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700个,制定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指南》等。许多地方政府都将此视若珍宝,据此建立了灾害预防体系,逐级落实签责任状。“比如一个隐患点在老百姓房后,就将这户人家作为监测责任人,签订责任表,明确遇到什么情况要上报、报到哪儿。这样,他一下雨就上后山看看。遇到紧急情况,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比如敲锣打鼓或高声呐喊,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李媛说,群测群防是具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也是实践证明的现阶段我国最直接、最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目前,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基础上,各省、市、县逐步建立完善了防治预案、防灾明白卡、隐患巡查、汛期值班、监测预报、灾情速报、应急处置等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制度,建立了地质灾害群众监测员队伍,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有效提高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各地积极与气象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并加强气象预报预警与群测群防体系的结合,取得了良好地防灾减灾效果。
而地质灾害调查在掌握基础材料的同时还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他们每到一处,都向当地百姓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常识,群众对地质灾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田廷山告诉记者,由于平均到每个县(市),地质调查的投入只有20万元人民币;而有些县(市)的面积超过了4000平方公里,由于受资金、时间、人员限制,可能在精度上离防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些隐患点查得不一定那么清楚。“这么大范围的调查同时铺开,人员和时间都有很高的要求,时间短了做得不细,时间长了过了时效,调查完了,灾害早发生了。灾害调查有时效性,还得抓紧做。” (记者 王俊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