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口发展战略和理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人口发展道路,但如何从人口数量大国逐步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仍需做多方面的努力。
“未来的人口政策要在继续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加大人口素质提高和结构调整的份量,重点是提升人力资本的积聚,实现由人口数量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进而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日前,在国家人口计生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的改革开放与人口发展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如是说。
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在生育率、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长期持续下降的同时,人口素质却显著提高,人口城市化驶入“快车道”。
有数据显示,与1978年比较,中国目前城乡居民科学、教育、文明素质大幅度提高,国民平均所受教育年限已由4年提高到8年左右;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时预期寿命已由68岁提高到73岁左右;人口结构向着合理化方向转变,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所占比例持续增长,城乡就业人口由4亿增加到7.7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因素中,有70%以上与劳动力数量增长、劳动力素质提高和劳动力配置改善相关;城镇人口比例由17.9%提升到接近45%;2007年人均GDP达到1.89万元,提高了近10倍。
2006年中国医疗服务、平均预期寿命、婴儿存活率、成人识字率、大学普及率和农业增加价值比例已经达到第一次现代化标准,人均GDP、农业劳动力比例、服务业增加价值也接近达标,处于第一次现代化成熟期。
“事实证明,中国已经完成由人口数量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初步转变。”王伟光说。
人力资源成核心竞争力
王伟光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前未有过的人口转变,包括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以及步入低生育水平以后的“后人口转变”。
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史十分清楚地证明了这样一个核心思想: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增长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积累率的提高。所谓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进行投资所形成的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体能、技能、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具有其他资本所无法代替的价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认为,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当今世界,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人力资本的收益率越来越高。中国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时,应当清醒认识劳动力低成本的利弊得失,前瞻性地把握比较优势转移趋势,推动中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变,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继续发挥低成本优势的同时,更加重视培育新的高素质人力比较优势,加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核心竞争力。
增强人力资本积聚
中国人口态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据专家介绍,在劳动力总量充裕的同时,结构性短缺开始显现。城市熟练技工供不应求,局部地区开始出现普通劳动力短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局部农村也出现劳动力不足。
“中国必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激发知识、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活力,提高劳动效能和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高素质人力资源对自然资源和货币资本的替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效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卢中原说,当前,应重点加强以下四方面的投入:一是加强对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投入;二是加强对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投入;三是加强对优化人居环境、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投入;四是加强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的投入,特别是对社会保障、消除贫困等的投入。(宋 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