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中国老年家庭空巢化近40% 养老服务成最大挑战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2 月 12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在今天上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指出,目前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80岁以上)、老年家庭的空巢化(纯老年人家庭,老年人单独居住)的趋势非常明显。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1600万人,纯老年人家庭占有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已经将近40%。李本公强调:“最大的挑战是两条,一是社会养老保障,二是社会养老服务。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完全可以应对严峻的老龄化的形势。”

 李本公认为,人口老龄化给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广泛的、长期和复杂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面临的挑战很多,但是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在1990年的时候,在职的职工和退休职工比例是10:1,而在2003年,13年以后,这个比例下降到3:1。根据预测,到2020年还要继续下降到2.5:1,负担是非常沉重的,造成了养老保障负担的日益加重。

 二、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压力越来越大。根据我们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是一般人的3到5倍,随着老龄化的加快,基本医疗保险资金的支付将呈高速增长。

 三、为老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目前我们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80岁以上)、老年家庭的空巢化(纯老年人家庭,老年人单独居住)的趋势非常明显。目前我们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1600万人,纯老年人家庭占有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已经将近40%,再加上其他老年人当中的病残人员,需要照料的数量是非常大的,而我们现在社会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

 李本公仅以养老床位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到2005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拥有的床位一共是149.7万张,这就是说,平均每千名老年人仅拥有10张床位,而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占有的养老床位是50-70张。而且按照调查,现在1.44亿老年群体当中,约有5%的老年人希望入住养老机构,这样算起来也需要700多万张,现在只有149.7万张,差距非常大,急需加快发展速度。

 四、和城市相比,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压力更大。中国老龄人口60%分布在农村,同时农村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也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有待加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来说将更加突出,而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

 李本公认为,农村老龄化程度比较高、老年人口分布比较多,而且当前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这次中央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且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前,虽然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设过程中,但是一些单项的社会保障政策已经出台,而且正在发挥作用。

 2006年12月12日上午10时,国新办就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等方面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并请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介绍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杨玲香)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相关文章:
传统家庭养老冷落“空巢老人”
重阳节里话敬老 传统家庭冷落"空巢老人"需关注
农村家庭正"空巢"化:农村"空巢老人"晚景凄凉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