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大学生“村官”每年必须上好的第一课。 张超坤摄
7月15日,是北京市今年新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助理全部进村到岗的日子,至今这2400多名应届毕业生,已经在京郊农村度过了最初二十多天的时光。从2006年开始到今年,本市已先后选聘了1万多名大学生,到京郊农村担任“村官”助理;每年都有约8000位“村官”助理活跃在京郊各村。
此时,人们格外关注:刚出校门的学生能适应农村生活吗?大学生在农村能得到施展吗?以往的“村官”助理们在农村生活得怎么样?3年期满后,他们的出路在何方?
半年来,记者曾带着这些问题,陆续采访了一些在任的、离职的“村官”助理。或许透过他们的实际经历,一些有关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的疑问,能得到不同形式的解答。
背景链接
北京市“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由来与变迁
北京市委市政府在2005年11月22日以办公厅名义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市委组织部联合教工委、农工委等十个部门于当年12月28日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北京实际,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聘用北京生源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非北京生源的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3年之内确保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工作目标,力争实现每村有2名大学生的目标。
2006年上半年,北京市13个远近郊区县先后组建了此项工作的领导和工作机构,正式启动实施北京市的大学生村官工作。五年来,全市13个涉农区县共选聘大学生村官12392名,其中2006年2016名、2007年3025名、2008年3095名,2009年1847名,2010年2409名,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了“村村都有大学生,每村有两名大学生”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