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受弱冷空气和低涡切变共同影响,广西局部地区出现入汛后的最强降雨天气,南宁城区、来宾市城区、防城港市区、河池市都安县城和贵港市平南县思旺镇等地先后出现局部内涝。
尽管导致此轮水患的是一场刷新当地水文记录的暴雨,但大雨大涝、小雨小涝,让居民们感叹:一雨成涝何日能解决?
“哗,眼睛一闭、一睁,就到了威尼斯”
“一场大雨,南宁‘水城’建设收成效:民主路全堵了,古城路也堵上了,建政路像条河一样。”这是网友“阿拉”对雨后南宁的一番调侃。
5月28日晚,一场短时暴雨袭击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造成城区许多路段严重内涝,一时间交通瘫痪,众多夜归人被困归途。至29日凌晨,在南宁市民经常聚集的红豆社区和时空论坛上,网友纷纷上传当晚的见闻和拍摄的照片。网友“阿拉”还建议说,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交通工具应首选冲锋舟,其次是走路,想出门买个小面包,都得靠游泳。
“哗,眼睛一闭、一睁,就到了威尼斯。”这是南宁人形容位于老城区中心位置的东葛古城路口的俏皮话。几乎每次下雨,这里都会变成一片泽国,因此也被南宁市民冠以“最牛积水点”的名号。今年4月22日凌晨的一场暴雨,就曾使得这一路段的交通陷入严重瘫痪。当时还有网友拍下几个上班族挽着裤腿,划着皮划艇赶往公司的情景。
家住建政路集美都市新村的韦女士还记得4月22日清早,她早早起来赶车上班,在车站等了差不多半个小时,47路才慢悠悠地驶来。赶时间的她赶紧跳上公交车,可车刚驶出几站,行至古城路与民族大道路口,便被交警拦了下来,原来前方路段临时禁行,要求车辆一律左拐。
无奈,司机只好调转方向,谁知绕回到东葛路段,街上的积水几乎已没过车轮,几辆小轿车在水中苦苦挣扎。眼看无法前行,韦女士只得请求司机开门,准备徒步上班。当她趟过积水,步行至民主新民路口时,众多车辆因为改道都涌向这里,只见人行道上自行车、摩托车和三轮车挤作一团,堵得行人寸步难行。
赶到办公室时,韦女士已经差不多迟到1个小时了,让她没想到的是,大部分同事都还没有到。“每年下雨每年淹,为什么政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韦女士说。
饱受内涝之苦的城市远不止南宁一个。今年5月底到6月初的长时间连续降雨过后,广西的防城港、梧州、贺州、玉林、钦州等市都出现了“落雨大,水浸街”的惨状。眼见城市马路越来越宽、楼房越来越高,内涝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我们的市政排水系统是否太脆弱了?
城市内涝治而不绝
事实上,这些年来,当地政府每年都拿出了相当多的资金和人力,治理和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但一场场大雨过后,仍有不少地区积水成灾。这种年复一年的治理工作似乎陷入了治而不绝的怪圈。
2006年7月,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中国,暴雨突袭使南宁遭遇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内涝,大半个南宁都“泡在了水里”,市区受灾面积近700万平方米,部分路基塌方,66条道路发生内涝,临时转移安置群众近两万人。
2007年3月17日,南宁骤降大雨两小时,市区内不少地方又遭水淹。以往内涝频发的南宁五一路和龙腾立交桥等地经过改造和检修,此番经受住了考验,但一些新的内涝点又冒了出来。当年,政府投资超过10亿元,对城区18条内河以及水环境进行长期、短期的规划治理。
2008年5月4日的一场暴雨,造成南宁市区多处内涝,积水最深处达80厘米。7月11日晚至12日,南宁市大部分县区普降大雨,六城区中仅青秀区的受灾人口就达500人。2008年,南宁市的水环境及内涝整治工程共安排17个项目。其中六城区内涝整治项目、内河清淤工程等项目已于当年实施完工。
2009年5月28日晚7时至29日凌晨,一场倾盆大雨导致南宁市8个地点严重积水,秀厢鲁班路口的桥下通道积水深达1米。一些过往车辆在水中熄火后,村民还靠帮车主打捞被冲掉的车牌挣钱。2009年南宁市规划投资16亿多元人民币,用于内河清淤及整治、污水管网配套、内涝点整治等。南宁市政府还制定并组织实施《南宁市市区内涝综合整治工作方案(2009—2010年)》,《方案》称,将利用两年,分批整治内河、排水骨干网、内涝节点。到2010年,基本解决市区内涝问题。
今年的雨情发生后,中国青年报记者联系了南宁市城市管理局。他们出具的一份报告显示,5月28日至29日,南宁市区12小时(5月28日21时至29日8时)内最大降雨量为125.8mm,市区主要有19条道路局部路段(路口)出现不同程度的内涝情况。
报告分析说,此次导致局部路段出现内涝的原因主要有3点:首先,降雨强度大导致道路局部路段(路口)短时间内排水不及;第二,市区内部分道路排水工程未完工,影响排水;第三,内河整治工程未完成,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沿线排水不畅。
南宁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排水施工处书记邓雪梅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建筑工程的施工、排水系统仍不完善以及市民的不良生活习惯都是内涝症结依然不能解决的原因。“排水系统的改造需要时间,特别是涉及老城区的排水管网时,因为老城区住宅密度大,人口多,排水管道小,只能逐步改造。”
内涝是无法破解的城市病吗
从目前的情况看,政府部门修修补补式的治涝模式,效果并不明显。一些深受水淹之苦的市民指责当初的市政规划没有前瞻性。家住南宁桃源路的廖先生说:我国各城市的建设都是一个通病:管吃不管拉,没有统一的长远打算,谁需要谁施工,道路整天开膛破肚,所以引发排水不畅而内涝就不奇怪了。
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顾问总工、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张定一认为,从南宁的情况来看,排水系统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问题还不能完全归咎到城市规划的头上。
“从解放之初不到10万人,发展到目前总人口超700万人,规模增加了多少倍?”张定一说,南宁从一个城镇,到一个小城市,再到一个中等城市、大城市,到现在发展为特大城市。老城区当初在设计排水系统时,就考虑到现在的规模是不现实的。
看过外国电影的人往往对欧洲的下水道会有很深印象,西方城市的排水管道一般都修建得非常宽敞,有的甚至能在里面开车。为什么他们在做市政规划时,可以按那么高的标准来建造,我们却不行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所工程师黄俊表示,西方国家非常重视自来水和排水系统等市政工程,是因为中世纪欧洲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于黑死病,后来追查原因,是水源造成的污染,所以他们很重视这个问题,投入很大力气做排水系统,而我们国家没有这样的历史传统。
更关键的问题是,修建排水系统的投入是个无底洞。黄俊介绍说,有时1公里的管道就要花费几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的资金。“修一个大广场都比建设排水系统的投资少很多,政府要考虑政绩及成本,排水系统的建造标准自然不会设计得很高。”
“治理内涝的关键,其实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黄俊认为,如果能像欧洲那么重视排水系统的建设,可能很多问题都会很容易得到解决。但现在政府就像救火队,哪里问题严重一点,就赶紧补救、呼吁一下,事情过去后,就消停了。
让张定一感到担心的是,目前我们政府在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比较求快,总希望马上圈地盖房子、搞产业,能尽快见到效果。这也导致目前国内很多城市陷入了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形态给排水带来很大难题:城市一圈圈往外扩展,管道也要不断向外延续,一条管网所承载的负担越来越重,因此,抵御突发情况的能力也会越来越脆弱。
“原来的系统无限放大,不断向外扩张,逢山开山,逢水填塘,把原有的地形和自然的生态格局打乱了。”张定一认为,不保留天然的水体,而且土地的硬化率大大提高,这就阻断了雨水渗透到土地里的渠道。原来土地保水涵养的能力没有了,一下雨降水全变成地面径流流入排水管道,这样排水系统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内涝是现代城市病的一种表现,跟交通堵塞一样,几乎国内所有的大城市都不能幸免。”张定一表示,不走过这段社会转型期,不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可能要根治这个问题很难。 本报记者 谢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