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6日,随着几声闷响,曾经是“西湖第一高楼”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教学主楼被炸掉了。这座刚刚倒下的前“西湖第一高楼”高67米,始建于1991年,1993年正式交付使用,到爆破时仅仅使用了13年多一点,而按照设计,该楼至少可以使用100年。
事实上,该楼在建设时就备受争议,因为距离西湖只有500米左右,有专家和市民认为它对西湖整体景观造成了破坏。此番被爆破拆除,又再次引起巨大争论。
这些年来,一些大楼或其它大型建筑刚刚建成没几年就被拆除,有的甚至是因为质量太次造成垮塌,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并不少见。这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在群众中形成了极坏的影响,其负面作用难以估量。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越来越热衷于大型建筑。据文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仅仅是文化设施领域,2007年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就有68个。由于耗资巨大,它们从一出现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实用、经济、美观——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面对愈演愈烈的大型建筑之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心急如焚,他连续几年在两会上呼吁“切实地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我国公共建筑的建设方向”。但是,现状令他愈加忧心。
今年,王梦恕院士在繁忙的工作中两次接受记者专访,畅谈了其很久以来的想法。
“实用、经济、美观应是这些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永恒原则”,王梦恕院士告诉记者,这也是建筑设计领域专家们的一致观点,但是现在一些大型建筑的设计完全背离了这个原则。
2000多年的都江堰,1000多年的赵州桥,历经百年的上海外白渡桥,北京居庸关的八达岭隧道……王梦恕院士感慨地说,这些仍为后人服务的工程至今闪耀着光芒,但是,我们现在一些大型建筑刚建了十几、二十年就发生垮塌,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的情况稍好点但修修补补仍是常有的事,一些耗巨资建起来的工程后期养护费用、运营成本巨大,建得起,用不起。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持同样的观点,“适用、经济、美观”是建筑的基本原则,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美观要求的比重可能有所不一样,但即便如此,也不能片面追求美观而完全不顾实用、经济的要求。他还表示,现在一些建筑违背基本的设计原则,不顾使用功能,离奇的耗资,这一关系到中国建筑发展方向(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的问题,必须引起政府、科学界、社会公众和媒体的重视,这是维护建筑科学性,端正创作思想的希望所在。
标新、立异、媚洋——设计理念的认识误区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建筑创作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一些地方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追求大广场、大剧院,追求“前所未有”、“世界第一”,甚至为了建筑的“新、奇、特”,完全不顾经济实用性和经济可能性,花钱不在乎,浪费不在乎,以至于现在有的外国建筑师都认为,一些在其他国家很难实现的“前卫”构想,在中国就很可能付诸实施。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馨介绍,全球最大的200家国际设计公司中,目前有70%在我国有业务活动或者建立分支机构。这些著名设计师或事务所为了高额设计费,投其所好,一味迎合业主,全然不管建筑工程的投资效益和经营回报:你要“新、高、特”,他就给你送上既费工又花钱又难保养的奇形怪状;你要气派他就给你送上资源浪费的高大体型;你要大手大脚,他就给你送上奢靡豪华;你要容积率他就帮你见缝插针,继续制造城市的热岛效应。
“中国不能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吴良镛院士指出,我们现在的危机在于,在西方往往只是书本、杂志或展览会上的畸形建筑,比如1996年国际建协大会上展览的德国柏林扭曲形的摩天大楼,现在竟然在我国真的盖起来了。不堪设想的是,随着建筑史这短暂的一页翻过去,它们将成为时代的“伤疤”,永远记录下我们的“伤痛”。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陈肇元表示,一些地方的大型公共建筑在相当程度上已沦为外国建筑师“另类”建筑的试验场。这些稀奇古怪的形状,给这些建筑工程的承重结构在受力、构造上带来许多极不合理的地方,违背科学的力学原则,浪费大量的钢材、水泥和资金,施工安装也很困难,并极大地增加了结构工程在安全性和耐久性上的风险。
一些本来很简单的设计,却要搞得非常复杂,仿佛不这样无法显示出自己的水平本领来,这其实是一种病态的设计理念,王梦恕院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告诉记者,我们在一些大型建筑工程中,应简化设备,不去标新立异,如此才能实现低成本运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修得起用得起。
炫耀、张扬、盲目——建筑动机的危险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的政府机构和企业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需求也开始膨胀起来。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先生说,一些城市为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无视经过批准的规划,随意修改规划,“领导一换,规划重来”,这样的例子很多,规划目标不是科学预测和严谨论证的结果,而是领导拍脑门、夸海口的产物。中原有一个城市,现在面积只有125平方公里,但却高价聘请了一位外国的建筑师,画出一个150平方公里的新区。
这些年来,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大型建筑层出不穷。华东某大城市斥资10多亿建起的艺术中心,平均每天的维护成本就近10万元,电费更占到全部开销的1/3,经营收入根本无法负担开支,真可谓建得起用不起。
作为身处第一线的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张锦秋对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的问题深有体会,“现在许多有争议的建筑设计,虽然是由建筑师绘制,但其设计要求却来自于领导思想、长官意志,什么‘新、奇、特’,什么‘一百年不落后’,这些提法大都出自各级领导之口。”正是因为有了一些领导的形象工程追求,一些单位的财富炫耀心理,才使得一些建筑师去迎合业主,最终违背“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吴良镛院士认为,我们“现在不是没有规划,而是充满了各种规划;不是领导不重视规划,而是有些决策人口口声声要加强规划,真正的问题在于:有规划无思想,甚至违背科学发展观,或者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规划”。
王梦恕院士呼吁,建筑设计领域的现状令人担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根本的一条是端正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型建筑的建设方向,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视全社会为最大业主,让建筑满足社会的需要,回归“经济、实用、美观”的基本原则,而不再是领导意志的显现,企业财富的炫耀。他认为,“奢华工程”、“异形建筑”该刹车了,该收手了,我们现在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群众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都需要大笔的钱,纳税人的钱应该真正用在这些老百姓的社会福利上。(李同欣 秦佩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