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消息称央行拟将第二套住房房贷首付提至40% 年内仍有加息可能 -教育部向60所成人高校亮红牌 不得继续招生 第四次发招生预警 -证监会出台六法规及意见 规范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设专门审委会 -"韦帕"将登陆 中国气象局启动台风Ⅱ级应急响应 各地部署防御 -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仅27平方米 廉租房由政府提供房源或租金补贴 -水污染按日计罚方案提出每天上限10万元 国企外企监管一视同仁 -国家发改委厘清中国四大区域功能 控制局部地区的投资增长过快 -农业部确诊广东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香港暂停疫区进口活禽 -中国"煤炭替代石油"战略浮出水面 煤化工产业技术瓶颈尚待突破 -八行业企业所得税率调低 小企业受益
最大“地主”囤地45平方公里 开发商消化不良?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9 月 1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主持人:

房地产商拼命囤地已经成为当前的奇景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的土地储备竟然达到45平方公里。而万科的土地储备也超过1500万平方米、新世界的土地储备为1753万平方米、越秀投资土地储备达600万平方米、华润置地土地储备量达到819.9万平方米、富力地产土地储备量约为2092万平方米。

  问题是,我国有非常完备的土地政策,并且从2004年开始,如果房地产商不严格按照土地政策获得土地,或者获得土地以后不加开发,都要受到处罚甚至收回土地的。国土部开展的土地执法百日活动也正在进行之中。那么这些房地产商囤地如此巨大,在时间期限内都能消化开发吗?如果没有及时开发,有关部门是如何监督、如何处罚的呢?

  大众评判台

  赵文斌:没听说过查处

  一个天下人都明白的道理是:现在囤地就是囤钱。但是对待囤地和开发期限的问题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但为何规定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呢?如果在其他问题上执行尚有难度,可土地是藏不得掖不住的,为何几乎没有听到过查处呢?

  戴思晨:无奈的选择

  房地产商囤地应该说也是无奈的选择。在目前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土地就是房地产商的竞争力,有了土地就可以融资,不管是通过银行还是金融证券市场。

  向海蓝:严加查处

  我觉得这些大量囤积土地的行为,已经严重干扰到了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对房价的走高有着很大的作用力。一定要严肃查处这些屯地的房地产商是否能够执行土地使用期限,如果逾期未开发就一定要按章惩处。

  励俊:还地于民

  房地产企业的囤地行为是房产价格高涨的根本原因。囤地企业还通过近年来少量的土地拍卖,推高土地价格,赚取惊人的利润。所以囤地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与落实,还地于民。

  ◆沸点特稿

  “囤地”恶瘤须根除

  苏 越

  “地王”们的大量囤地,必然造成名义上有相当数量土地供给了市场的假象,而其实这些土地并未得到及时的开发。这就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紧张,房价地价“蒸蒸日上”。所以笔者呼吁必须尽早根除这个恶瘤。

  要切除恶瘤,最有效的动作是切除其根源。让我们且看房地产商为什么囤地、为什么能囤地。

  首先,在人口日益膨胀的现代,土地成了人尽皆知的稀缺性资源。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是由各级政府在处置。问题在于,各级地方政府应“以民为本”,而非以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为本。

  其次,由于是稀缺资源,所以囤地必能获厚利。是暴利在驱动房地产企业纷纷大量购置土地。从这一点看那些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也无可厚非。但他们应该遵守政策法规。事实上,有关部门早在1999年就出台了《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明确规定“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2年未动工开发时,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但是,房地产企业往往能够“下有对策”,制造各种理由来拖延开发期。在这一点上,《办法》还需要更细致、更有针对性。而执行也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

  第三,这两年中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让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拥有了大量廉价的囤地资金。有关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9月,内地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金额首次跃过1000亿元大关。地产上市公司增发“成灾”。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巨额资金“唾手可得”,那么他们何不 “囤地居奇”呢?

  第四,有关土地管理部门目前实行的“成片土地宗数少、规模大”的供地方式存在瑕疵,它客观上导致了地王们“不得不囤地”。这一点被地产名嘴任志强称为 “政策性囤地”。他在博客上说,“当一个企业拿到了大块的土地,如长沙市92亿元的几千亩土地,这个企业再有实力也不可能将这几千亩土地同时开工建设、同时投放市场。无形中这几千亩土地在政府而言供给了市场,对市场而言看不到房子的供给量,对企业而言要分期规划、分期建设,可以慢慢等待土地的升值。”可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块土地一次性供给的政策,为开发商提供了土地囤积和捂盘惜售的游戏规则。

  综上所述,我认为,“囤地”恶瘤的产生,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方式、对闲置土地惩罚细则以及执行力度上存在的严重不足有关,而房地产上市公司增发融资潮也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凌建平 郝匀嘉)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图片新闻:
探秘国家大剧院 9月将试演7台剧目23场[组图]
杭州颁布防潮安全市长令 违规观潮最高罚1000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