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日召开的中国(太原)煤炭和能源新产业博览会上,煤化工产业成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论坛”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能源消费仍以煤为主,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左右。因此,煤炭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对优化国内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煤气化:
规模利用仍需时间
煤气化,即煤的气化技术,是指将煤炭洁净、高效地“变”成一种合成气体。该技术是煤炭加工成化工产品、煤变油等工业的基础性技术,也是以煤炭为原料的诸多行业的关键技术。
当前,山西潞安集团、同煤集团、上市公司煤气化(000968)等都在运作煤气化产业。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王洋研究员认为,煤气化还没有形成现代化、大型化,还必须结合我国的资源特点和煤气用户的要求来发展。未来,通过煤气化制造工业燃料气、合成气将成为中国的气源支柱。但是,“煤化工产业目前整体受煤气化技术成熟性的制约。”王洋表示,“煤气化技术走向规模化利用仍需5至8年的培植期。”
王洋指出,国内目前虽已研发了灰融聚等气化技术,并具备煤种适应性强、投资及氧耗低等特点,但这些自主技术都缺少大型商业化示范装置,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因而难以满足煤化工发展的迫切需要。另外,在洁净煤发电领域,国外已普遍采用的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是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多元料浆气化技术在这一领域也将大有作为。
在此基础上,王洋认为,应该大力推广煤化工多联产,即以煤炭为原料,通过把多种煤炭转化技术有机集成在一起,同时获得多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如脂肪烃和芳香烃等)、多种洁净的二次能源(气体燃料、液体燃料、电力)及其他产品。多联产技术追求的是整个系统的资源利用、总体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这是未来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方向。
煤制油:
大型示范工程明年试运行
煤制油是当前国内的热门投资项目。所谓煤制油,就是把煤液化的过程,包括间接液化和直接液化。间接液化是通过煤气化先将煤变成合成气,再经过加氢裂解生成柴油、汽油等油品。优点是技术成熟,煤种选择面广;缺点是技术能量效率较低。直接液化是将煤炭通过两个步骤的高压催化加氢精制而成各类油品,煤转化过程的热效率为59.75%。但这是前无先例的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对煤种有一定的要求,变质程度高的煤和惰性组分高的煤不太适合;得到的油品中芳烃类含量较高。中国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目前在内蒙古就在建设直接液化示范工程。
据世界煤制油产业领军企业——南非沙索合成燃料国际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执行副总裁陈黎明介绍,沙索目前在中国投资建设了两个煤间接液化项目。一个在陕西榆林,拟建设年产360万吨油品项目,总投资50亿美元至7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53亿元)。其中,沙索合成燃料拟占50%股权,中方主要投资者是神华集团。另一个在宁夏宁东煤化工基地,合作方主要是神华宁煤集团。项目建设规模、投资额与榆林项目相同,沙索投资占比拟为50%。
资料显示,沙索公司现有两套煤炭间接液化装置,年生产液体烃类产品700多万吨(萨索尔堡32万吨/年、塞库达675万吨/年),其中合成油品500万吨,每年耗煤4950万吨。累计的70亿美元投资早已收回,现年产值达40亿美元,年实现利润近12亿美元。
神华煤制油公司董事长张玉卓在演讲中表示,当前,神华煤制油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首套100万吨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已于2004年开工,现在完成了95%的工程量,将于明年试运行。(陆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