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秋节就有亲友馈赠月饼的习俗,以表达“饼之圆兆人之团圆”的祝福。然而,如今的月饼馈赠却有些变味,从注重情感“异化”为注重形式,礼品功能被不断放大,甚至成为送礼的“道具”。结果,中秋节成了送月饼的时间符号,月饼的流通量远大于人们实际需要量,大量的包装盒和吃不完的月饼被扔掉,在上演“中国式浪费”的同时,折射出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的尴尬。
月饼馈赠越来越礼品化形式化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月饼刚出现时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赏月与品尝月饼成为中秋团圆的象征,慢慢地亲友之间开始“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
然而近几年,社会风气的变化加上商家炒作的推波助澜,月饼的礼品外延被不断放大,月饼的赠送也不再是简单地表达亲友之间的节日祝福了,出现了形式化、过滥化现象。
在天津华润超市门前,一次买了八盒月饼的孙女士告诉记者,“中秋节快要到了,总得给双方老人和长辈送一盒,关系好的同事和朋友也不能落下,平时单位领导对自己也很关照,也得买两盒像样的送去,买的这些可能都还不够。”
黄先生是一家通信网络公司的老板,他每年要花近上万元买月饼,主要送给生意往来的客户。黄先生说,每年主要节日送点礼品给一些主要客户是肯定的,中秋节送月饼肯定不能少。
采访中,不少市民感慨说,其实自己并不喜欢吃月饼,买来主要是送给亲人、朋友和领导,有时候明知送月饼的太多,现在人也不稀罕这玩意儿,但别人在送,自己也不能不送。
“中秋节送盒月饼给长辈和亲朋本无可非议。”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教授郝麦收说,但问题是现在的月饼馈赠已经偏离了过去传递相互祝福的本意,从注重情感变成了注重形式,中秋节也似乎成了送赠月饼的时间符号,“送你一盒我的,换回一盒你的”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南开大学社会学教授唐忠新说,尽管月饼可以传递亲友相互之间的美好祝愿,但现在却送滥了,变味了,扮演着物化的“人情”角色甚至被当成拉关系走后门的“公关饼”。
“送礼中秋”上演“中国式浪费”
月饼的“泛滥成灾”让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每年中秋节一过,不少市民开始为家里剩下的月饼而发愁,最后只能看着一部分过了保质期的月饼变成了垃圾。
家住天津阳光100国际新城的陈筱女士告诉记者:“每年除了我和先生单位要发月饼外,亲戚和朋友也都来送,送来送去家里总要剩七八盒,结果许多过期的不得不扔了,想想挺浪费的,但实在没办法。”
调查中,陈女士说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记者在天津家乐福超市采访了十几位中年市民,大部分人表示每年给别人送月饼同时,自己家里也会收到少至两三盒多则十来盒的月饼,他们当中有一多半表示过节当晚一般只吃一两块,吃不完的只好放在冰箱里,但最后还是有一些难逃被扔掉的命运。
在天津华苑居民区负责清理垃圾的赵师傅告诉记者,每年中秋节过后垃圾箱里都会发现被扔弃的月饼,有的甚至完整无损。
同时,白白丢弃的精美月饼包装盒也是个不小的浪费。据天津市环卫部门介绍,天津市每年丢弃的月饼盒约有数百万个,其中约70%的月饼盒被当作生活垃圾处理掉,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
据了解,每1000万个月饼包装盒需要耗费400至600棵胸径10厘米的树木。以全国每年销售1亿多盒月饼计算,一个中秋节要“吃掉”6000多棵树。
还月饼和中秋节“本真面目”
中秋节的核心文化内涵是祝福社会和谐进步和家庭团圆幸福,除了有全家人拜月赏月的习俗外,各地还逐渐发展出“烧斗香”“走月亮”“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卖兔儿爷”等民俗节庆活动,而月饼只是这道传统美餐的作料。
“不是说中秋节不能互相送点月饼,但要恰到好处,要本着实用、节约的原则。”天津市社科院王来华教授说,但现在,月饼更多是作为一种礼品被送来送去,造成流通量远大于实际需要量,与传统文化和习俗本义相抵触。月饼身份“嬗变”折射出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面临的尴尬。唐忠新说,当前中秋节传统文化传承上已出现断裂,月饼越送越多,但节日的“魂”却消失了,“中秋文化”正在被“送礼经济”所淹没,这值得我们反思。
王来华也表示,其实送月饼关键是表达情义,送月饼也尽量不要挑选容量太多的,过中秋节最重要的是抽出时间和家人团聚,一起赏月聊天,让彼此感受到一份贴心的关怀和情义,那才是过节的最简单含义。
面对如今中秋节正慢慢丧失其文化内涵和魅力,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专家们建议说,当务之急是收复失守的传统节日文化阵地,让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现代化的土壤中找到新的生命力,还中秋节和月饼一个“本真面目”,否则当中秋节失去了“嫦娥奔月”“月是故乡明”,而只剩下送来送去的月饼时才是传统文化的悲哀。(刘元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