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方便面(也有人称为“速食面”、“即食面”,美联航的班机上最近甚至提供这种被称为“中国面条”的航空食品),城市中的无业流浪者、被拖欠工资的民工、生活费极其紧张的穷学生,以及那些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吃饭的城市打工族们,应当是最为熟悉和关注的了。简而言之,越是贫困拮据和缺乏时间的人,对方便面的依赖性就越大,而那些有钱和有闲的人显然不会对方便面太感兴趣。
虽然方便面加有各种夸张过度的料包,在媒体和街面上其广告也做得挺邪乎的,但很多人都知道,有些方便面里含有各种添加剂,因此长期、大量、不间断地食用方便面可能会使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严重的甚至会破坏免疫系统。
在许多都市中,人们甚至会把方便面看作低收入阶层饮食状况的一个信号指标,在特定群体(比如民工或穷学生)中,倘若每人每周食用方便面的次数超过20包次,那么就可以看作是处在“贫困线”以下了。如果有人每天的食品支出低于5元钱,那他也只能勉强吃方便面或咸菜了。
一旦有人把最低端的象征性食品——方便面作为一周的主食,那么其贫困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假如我们编制方便面价格指数,把它与通货膨胀水平相联系,或许可以考察通货膨胀对低收入穷人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事实上,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偶尔吃点方便面的群体要比我们已经列举出来的那些还要大得多,许多办公室白领、单身贵族、网迷们都会以方便面来临时抵挡饥饿,而不少专心于工作的技术人员、学者、教师、普通公务员也往往以方便面充饥。所以在许多大超市中,我们都经常可以看到购物车中高高摞起的方便面。从此角度来看,方便面涨价的波及面甚至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程度还要严重。
我们大概不会反对把方便面称为“廉价食品”或“非营养类食品”,人们在有多项可替换选择时很少会主动选择它。如果连方便面都涨价了,那还有什么不会涨价呢?
猪肉涨价、鸡蛋涨价、粮油涨价、方便面涨价……今年以来不少消费品价格轮番上涨,CPI连续几个月都处于政府今年提出的3%通胀警戒线附近。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轮涨价?它会是新一轮通货膨胀的起点吗?它会引发恶性的通货膨胀吗?
最近我在美国加州参加研讨会,回国后第二天又到青海考察,连续两周时间里接到国内财经媒体多次类似的采访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今年下半年通货膨胀水平的担忧更加紧迫了。
在我看来,今年比较普遍的食品价格上涨,其实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的一个必然反应和阶段性矫正。近年来许多行业和商品的实际利润率下降,对生产厂家和商家形成了比较大的持续压力。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食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是较为敏感和突出的,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2%,其中6月份CPI涨幅达到4.4%, 下半年中国经济将面临温和的通货膨胀持续释放的压力。
我个人对此比较乐观,认为全年的平均通货膨胀水平不会超过5%,除非生产要素价格出现大幅度上升。中央银行加息以及大幅度降低利息税的政策倾向已经给通货膨胀的走热提前降温,并且在今后的5个月中还有可能出台进一步的调控策略,以期使经济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
一般认为,猪肉、粮油、方便面等食品价格上涨往往会带动物价的全面上升,但是今年的物价上涨程度和性质仍然处于可控的温和水平,并且房地产以及其他资产价格仍然处于上升势头,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下,不太可能会引发恶性的通货膨胀。
有人指出,这轮涨价是发生在股市和房地产大涨的背景之下的,大多数人从资产价格上涨中获益不少,可以冲抵消费品涨价。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并不是所有居民都拥有资产,因资产价格上涨而获得的资产收益不可能平均分摊到每个人身上;而对于大多数中低收入者来说,消费品价格的上升有可能对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净福利损失。
有些记者还问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出现几次通货膨胀。这次价格上涨与前几次相比有何不同?会对老百姓的经济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如果是说恶性通货膨胀,那么1949年以来中国已经历过若干次,而如果说某一特定年份中所出现的通货膨胀现象,那就数不胜数了。目前的价格上涨幅度还没有达到造成消费者普遍心理恐慌的严重程度,这样较为温和的通货膨胀,甚至可以看作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必然伴随物和价格矫正效应。
从总体上看,温和性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负面作用并不大,但对于低收入群体,政府有义务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给予补贴,或者发放专项食品补贴。政府也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购买以及补贴生产者的方式来增加有效供给,使通货膨胀的速率保持在可控水平。(夏业良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