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公众接受性:研究图景、理论框架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9-07-12 10:13:06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杜娟 朱旭峰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核能,公众接受性,研究方法理论综述,理论框架

核能公众接受性的研究图景

研究概述与数据来源

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国际学界对以核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与风险项目的公众接受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在国际科学索引权威机构 ISI Web of Science(WoS)的核心合集中,使用核能(nuclear energy、nuclear power)、公众接受(public acceptance、public support)以及感知(perception)和态度(attitude)等作为关键词组合对有关文献进行主题检索,共得到 883 篇相关学术论文。图 1 中展示了 1990 年以来,WoS 核心合集收录的相关期刊论文年发文数和年引文数,并配以全球核能年发电量的相关数据作为参考。可以看出,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核能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同时,国际学界对核能公众接受研究也进入活跃期,引文数量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趋势。

图 1 核能公众接受性研究全球发文和引文数量及全球核能年发电量走势图

全球核能发电量数据来自世界核能协会(WNA)网站(http://www.world-nuclear.org/information-library/facts-and-figures/reactor-database.aspx)

然而,相对于国际学术界的繁荣景象,国内对核能接受性的研究尚在萌芽之中。在中国知网的期刊数据库中以“核能”“核电”“接受”“态度”“认知”等词组作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仅得到 43 条相关结果。其中发表于 CSSCI 来源期刊的相关学术论文仅有 13 篇,且均为 2000 年以来的新作。国内学界对核能公众接受性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引介性的文献综述和基于风险认知视角的理论探讨。但是,前者未能深入分析核能接受性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未提出研究创新的建设性意见;后者则缺乏对公众接受性理论体系的把握和对话,未能构架一个全局、动态的理论框架。现有的实证研究多局限于单案例描述,或对某个地区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仅有极个别的研究采用调查实验等相对前沿的研究方法。总体而言,国内学界在该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水平和研究方法相对落后于国际学术前沿。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