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公众接受性:研究图景、理论框架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9-07-12 10:13:06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杜娟 朱旭峰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核能,公众接受性,研究方法理论综述,理论框架

引入更为有效的研究方法并提高数据质量

未来核能公众接受性的研究应适时引入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行为主义研究借鉴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理论和方法,它对真实政策环境的模拟有助于检验理论的外部效度,更能够证实、丰富和改进传统理论 。同时,行为主义研究将理论与核能管理与政策实践结合起来,对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学者通过一项离散选择实验,检验探究了韩国民众对不同类型能源的接受度和偏好的多维影响因素。该方法克服了常见回归分析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并通过同时测量多个维度自变量的相对影响,同时检验多个理论假设。可见,未来基于实验法而开展的新型研究,将为核能公众接受性研究注入新的动力。

从不同的数据源收集自变量和因变量。近来有学者发现,通过调查方式收集的主观感知类数据很容易引起同源偏差(common source bias)的问题,进而导致错误估计各类主观感知因素与公众对某项公共政策的态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研究公众接受性问题时应该尽量从不同的数据源收集自变量和因变量,如采用同时期各类研究机构发布的指标、媒体报道等作为独立的数据来源。如此一来,在减少测量误差的同时,也将有效地解决前述数据的局限。

大数据也为探究公众核能接受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大数据在核能公众接受性研究中的应用有助于克服数据获取及变量测量障碍,更有助于从宏观层面了解民意的动态。Roh通过对韩国社交网络中获取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2009 年韩国成功向阿联酋出口核反应堆时,韩国公众对核能持较为积极乐观的态度。然而,随着 2011 年福岛核事故和 2012 年供应商丑闻的出现,这一态度随即转向负面。这说明大数据分析对于揭示、总结宏观层面的舆论趋势具有独特的优势。学者还可以借助大数据将宏观层面数据与个体层面的数据巧妙地对接起来,克服跨层研究的困难。(作者:杜娟 朱旭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