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公众接受性:研究图景、理论框架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9-07-12 10:13:06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杜娟 朱旭峰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核能,公众接受性,研究方法理论综述,理论框架

核安全事故

核安全事故历来受到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尤其是福岛核事故后,涌现出一系列意在揭示核安全事故对于核能公众接受性影响的研究成果。最新的研究多在核事故发生前后实施多次社会调查,以评估核事故前后核能公众接受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

核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直接导致公众对核能的接受性降低,更对公众心理产生一系列影响。核事故发生后,民众对核能的感知风险显著增加,对核能收益的感知、对核能管理机构的信任度、对核能的支持度均显著降低。事故还削弱了感知收益对公众核风险接受起到的正面作用,强化了感知风险对公众核能接受的负面影响。此外,Huang等对核事故的长期影响进行了探究,发现福岛核事故发生 3 年后,公众对中国核电行业整体的支持度已经恢复到事故前的水平;但是,具有邻避倾向的受访者所占的比例较灾后初期并未发生变化。

核安全事故造成的影响在不同的子群体中呈现差异。有学者发现核事故后人们对核能的接受性主要取决于事故发生前的接受水平。核事故前接受性高的人受到事故负面冲击的程度小于原本就对核能持质疑观点的人。另外,女性、非公共部门就业者、低收入人群、距离核电站较近者等处于传统弱势区位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核事故的负面冲击,从而降低对核能的支持。核事故往往会对无核设施地区的公众心理影响更严重一些。

核能公众接受性研究与政策实践反思

在过去 30 年中,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初步构建了核能公众接受性的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建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只有深入掌握现有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以及人民心理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更好地融入国际学术界的发展进程。否则,重复一些早已被检验的理论,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研究水平的停滞。

总体而言,核能公众接受性研究目前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这些不足之处往往对应着我国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实践上的一些问题(表 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