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新华网北京12月30日电 述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在农村
今年以来,我国地质灾害十分严重,总数为去年的5倍多。尽管各地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但因灾死亡和失踪人数仍然同比增加15.4%。据气象部门预测,随着气候异常变化和人为不当工程建设活动的加剧,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地质灾害仍将维持高发态势,所造成的损失甚至会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已成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领域。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的贫困山区,一直是遭受地质灾害侵袭和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相对城市而言,山区农村地质条件较差,在发生地质灾害时,往往受到的损失更为严重。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每年全国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农村占80%以上。地质灾害普查工作初步查明,全国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近23万处,受威胁人口达3500多万人,其中80%以上的隐患点和受威胁人口是在山区农村。
农村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领域。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兴建住宅往往是农民改善生活质量的首选。由于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有的群众将住宅建在不稳定的滑坡体上、易发生崩塌的危岩脚下,或者是泥石流沟口;有的群众随意切坡开挖、改变河道、弃土堵沟,人为破坏地质稳定性,留下地质灾害隐患,甚至直接引发地质灾害。在农村地区建立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对农民进行必要的防灾减灾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难点也在农村。由于农村地质灾害隐患点量大分散,预防难度很大,加之不少农村经济欠发达,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抗灾能力相对较弱,灾后的恢复重建也相对缓慢。特别是当前农村居民掌握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遍较少,临灾自救和互救的能力较弱,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突然发生时,更易慌乱,造成人员伤亡。
近年来各地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实践表明,现阶段,最直接、最有效预防农村地质灾害的途径,就是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宣传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知识,使他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更加自觉地避免易引发灾害的不当行为、增强临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积极参与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及时发现灾害前兆,及时组织临灾避险。
当前,中组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教育部正利用今冬农闲时节联合组织开展“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以提高山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增强临灾自救互救能力,完善群测群防体系。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措施,相关地方政府和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这次活动认真组织实施好。(新华社记者张晓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