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7日电 对于2006年的中国宏观经济而言,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经济的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为10.5%,这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从2000年至2006年,中国经济连续七年在8%至10%左右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内平稳较快运行,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史上从未有过。但是,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能源资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加剧。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为10.7%,而煤炭和电力生产增速分别为11.7%和12.9%,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亟待稳固。上半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上升0.8%。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26日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5次会议作报告时说,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矿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主要矿产资源的国内供给出现了较大缺口。2005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已达3.3亿吨,而国内生产量只有1.8亿吨;铁精矿消费量5.3亿吨,国内生产只能满足2.6亿吨,对外依存度都比较高。供需矛盾还突出地反映在价格上。过去四年,铜矿、铁矿价格分别上涨了1.2倍、2.6倍。主要矿产资源国内供给短缺,成为中国必须认真对待并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53位。除煤、铅、锌、钨、钼等少数矿种外,多数矿种人均探明储量较少,特别是优质能源和部分工业生产急需的矿种人均储量很少。如石油、天然气人均探明储量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8%,铝土矿、铜矿、铁矿只相当于11%、17%、35%;铬、钾盐等矿产储量更是严重不足。这些重要资源相对短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
中国矿产资源的结构较差,也成为资源配置上的一个先天不足。受自然禀赋的影响,中国矿产资源质量悬殊、分布不均匀。一是储量大的多为一般矿产,大宗战略性矿产储量严重不足。二是富矿少,贫矿多。三是单一矿床少,共伴生矿床多。四是内陆地区矿产多,沿海地区矿产少,能源及其他重要矿产在空间上不匹配。这些都加大了中国资源开发利用上的难度。
我国对于资源瓶颈上发出的预警信号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化节约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将能耗指标作为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负责人的重要考核内容。为抑制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从今年10月1日起,国家对差别电价政策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淘汰类企业工业用电每千瓦时加价1角钱,限制类企业加价3分钱。为进一步明确节能责任,国家把“十一五”节能降耗指标分解到各地,实行计划管理。
2007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重要一年,以节能降耗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会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记者从发展和改革委了解到,以节能降耗减排为切入点,明年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应对日益加大的资源约束矛盾。
面对严峻的资源预警,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由‘既快又好’转变为‘既好又快’,显示我国不但要把所有的经济总量的指标全面超额完成,还要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摆放在优先位置,节能降耗成为没有退路的选择。”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说。(记者谢登科、周玮、郑玮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