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总的办公室装修花了20万!”北京某央企一位会计带着惊讶向记者讲述她在单位的见闻:“办公室清一色的高档办公设备,单独配有宽敞豪华的卫生间和休息间。”
近年来,一些央企老总的“大方”,及其员工的高收入、高福利,始终处在舆论的“风暴眼”。记者了解到,这些企业主要是石油石化、冶金、通信、煤炭、交通运输和电力系统。
有关专家认为,垄断背景下央企巨额利润结余全部由自己支配,以及科学分配体系、监管机制的缺失,导致某些央企职务消费过高、收入增长过快,与普通行业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豪华“央企”
客观地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普通员工正渐渐淡出高收入、高福利的“双高”光环,但电力、电信、烟草及能源等垄断央企的高收入仍遭社会广泛质疑。
某些央企的“豪华”特色在于,一方面上报国家亏损,另一方面花起钱来却又大手大脚。
2006年8月22日,南航正式推出第四套空姐制服,近6000名空姐统一换新装。据透露,每位空姐的整套“行头”造价近万元人民币。新装采用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制作采用的都是高级进口面料,且饰品和配件也都采用了世界知名品牌,如箱包选择了国际品牌“新秀丽”,单皮鞋和冬靴分别为“莱尔斯丹”和“真美诗”品牌,袜子是“浪莎”品牌,等等。据悉,到明年初,南航地面工作人员的制服也将统一换新装。
此次6000名空姐换装,粗略计算花费将达6000万元人民币。
而同月上旬,据南航发布的半年公报,今年上半年南航亏损总额达8.35亿元。
在此前的2006年4月10日,国家发改委和民航总局再次批准了航空公司的申请,允许国内机票燃油附加费征收标准提高50%。
这样不考虑成本的支出方式时有耳闻。2006年3月,中国联通大动作更换司标,对于联通这样一个营业网点遍布各地的全国性大公司来说,据业内人士透露:“此次更换司标,中国联通砸进数亿!”
央企内部高层高薪、高职务消费以及员工高收入高福利,同样遭到社会的质疑。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一些央企负责人年薪平均是职工的13.5倍,如果加上职务消费、公款消费、无偿配备的轿车等消费部分,是一个巨大的“黑洞”!某央企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我们老总公款请客,一桌上万元是常事。”
除央企高层外,普通职工也拿高于社会一般水平的高收入。数据显示,在国资委监管的169家央企中,内部职工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员工,特别是央企“十二强”员工的平均工资,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3倍~4倍,是中部地区平均工资水平的10倍。
记者了解到,某些央企不但超额发工资,还超额置办职工福利。2006年8月15日,国资委公布了166家央企2006年度的业绩考核结果,国电集团、大唐集团、中电投与华能集团就因违规给本企业员工发放高额房补,考核成绩均被国资委给予降分处理,以示惩罚。
“单位不是没钱发,而是愁于找不到名目。”一次朋友聚会上,在某央企工作的一位朋友趁着酒性发表了一番“即席演说”,令在座的人大开眼界:“我们单位员工每月都有报销任务,即1500元的超市购物和1000元的汽车油票,完成任务就等于报销了2500元。超市小票好弄,但油票对于没开车的员工来说,就不是那么好办了。所以领导经常批评,说连钱都不会花,你还有什么本事?每月白给你2500元你就使劲造,实在没地方花,就想法找朋友找熟人弄些票凑数。”
不少央企本系统的工作人员还享受某种行业的特权,如铁路职工的免费乘车,电信业职工的免费电话,以至于南方某城市的地铁公司也要为其职工家属免票。
“只比薪水,不比水平”
某些央企何以处处显示出如此“大方”?有专家坦言,关键在于央企独享国有资本收益,缺乏约束机制,“只比薪水,不比水平”的观念盛行。
据国资委日前公布的信息显示,2006年1月~6月,央企实现利润3516.5亿元,增长16%。
对于这样的数据,一般人却并不那么兴奋。在一家私营企业上班的吴先生向记者表示,“他们赚那么多钱,是不是都给自己发福利了,对老百姓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记者了解到,按照现行的政策,央企的税后利润归其所有。这就是说,所有央企名义上归全民所有,但公众并不享有收益权,央企赚再多的钱,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成为它自己的“家庭盛宴”。
“一些央企奢侈之风盛行,主要是当前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必要的监控手段。”有关专家告诉记者,“这些央企亏了要国家补,赚了自己用,老总的收入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
“不少央企靠拥有国有资产和对国家权力的垄断,不仅占据着国家的土地、资产、机器和装备,而且占据国家对产品经营的垄断权、定价权、进口权以及巨额利润的分配权。”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成言教授认为,“由于监管制度的长期缺失,一些央企负责人的职务消费项目杂乱、支出随意、管理失控。另外,央企负责人的职务消费,包括业务招待、差旅、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等,也普遍存在‘暗箱操作’的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某些垄断企业占据了巨量的社会资源,维持的却是一份低效率。某自来水厂因不断亏损准备提高水价,可是,该水厂的“老总”却领着20万元的年薪。高工资、高福利加上公款吃喝、出国旅游、公车私用等等统统计入成本,这样成本自然就往上蹿了。于是,亏损—提价—再亏损—再提价,某些垄断企业就这样进入一个可怕的“旋涡”。
“有的央企负责人‘薪酬向上攀,贡献向下比’”,北京一位公务员认为,不应该“只比薪水,不比水平”,以外国企业、非公有企业作参照系,变着法子制定自己的“高薪”政策,却不看人家的经济效益、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
全民的钱要全民用
有研究显示,我国目前基尼系数为0.46,收入分配已相当不均,对此,垄断央企难辞其咎。
“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很多,但垄断造成的机会不平等无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电信、石油、金融等垄断行业收入偏高直接拉大了全社会居民收入的差距。”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垄断下的高工资和高福利,不利于社会和谐。”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国资委代表全民履行出资人的职责。
“国资委应切实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对国有资产进行全程监管,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采取得力措施对垄断央企的高额利润进行收缴和平衡,以此充实国库,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将央企一家之私转化为全社会的福利。”北京中盛律师事务所杜立元律师认为,“监管不严,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滋生腐败,导致收入差距过大,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在国家尚未建立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的情况下,企业拥有国有资本收益自由支配权。”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指出,“效益好的企业职工收入不断膨胀,而困难企业的职工却收入下降,由此产生了企业内部分配秩序混乱的弊端,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并积重难返。”
更为重要的是,垄断央企高利润和高福利容易产生两个经济代价:一是投资回报率低,生产效率低下。如炼化项目,越亏损越生产越投资,导致投资粗放增长。于是企业亏损了,国家来买单补贴;企业盈利了,企业就发放高工资和高福利。
有专家指出,早在十六大报告中,我国就提出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应的决策仍嫌缓慢。
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资委,近三年来不断出台国有资产管理政策。2003年、2004年,国资委先后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2006年6月22日,国资委又公布《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指导意见》,要求央企在今年年底前把规范职务消费的制度规章建立起来,从2007年起严格实施。
但是,“国资委最大的权没有落实,就是收益权。”2005年底,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因为出资人最重要的权是收益权。”
这实质性的一步即将迈出。据悉,财政部和国资委已达成一致,由财政部负责编制总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资委负责编制166户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这将使得央企将不再能独享一年6000多亿元的利润,而要开始向国家这个出资人上缴收益。”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认为“独立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分离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和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两种职能。”
同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近期发出通知,要求对工资增长过快、工资水平过高的企业,从严审核其挂钩经济效益基数、工资总额基数,将其浮动比例由0.75下调至0.6以下,并严格执行新增效益工资分档计提办法。这一通知被媒体称为“限薪令”。
实际上,各种改革措施在很早就有人提出,但落实甚微。
业内专家称,不少垄断企业不仅坚决否认自己的垄断性,而且还抱怨亏损巨大,向国家要优惠政策或财力支持。
拿谁的钱“修复形象”?
在饱受社会一系列关于行业垄断的指责后,包括中海油、铁道部、中国电信等央企,纷纷展开了一场场面向所有国人的各式各样的“公关战”。
首先,发起“减薪风暴”。在各种压力下,电力行业率先喊出了“减薪”的口号。有报道指出,电力部门将掀起减薪风暴,幅度高达30%至50%,以舒缓垄断行业收入过高引发的不满情绪。
但有专家质疑,当国企盈利还未能向国家分红时,“减薪”风暴只是一种姿态——既动不了垄断企业的奶酪,也增加不了消费者的权益。
其次,慈善捐助。2006年10月30日,在希望工程实施17周年之际,一家央企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人民币1.2亿元。据悉,这是17年来国有企业捐赠给希望工程的最大一笔资金。
就在2006年10月25日,同一家央企也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6000万元人民币,资助基金会开展服务于残疾人的公益项目。
短短六天之内,这家央企就向社会捐赠1.8亿元!
“如此‘豪捐’的目的,很大一部分跟急于改善自身的企业形象有关。”有关人士作了这样积极的评价,“6000万元用于帮助残疾人,1.2亿元用于希望工程,这也是一了不起的大手笔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收入的分配完全是企业行为,外界无法干涉。”北京的一位公务员对此却持质疑态度,“央企获得的利润,是靠垄断和价格优势获得的,应该上缴国库,慷国家之财树自身形象,于法于理都说不过去。”在记者随后的采访中,80%的受访者有与这位公务员相同的看法。
第三,发布形象广告。金黄色的沙漠,渺无人烟的旷野,一位员工站在火红的加油站大厅下,热情地等待着每一个有可能路过此地的过客……今年3月,这条以“不仅着眼于企业利益”为主题的形象广告,频频出现在央视晚7时的《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上。
“这在以往,通常是竞争激烈的日用消费品以及民营企业家们的角斗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杨钟红副教授认为,“央企不应该砸巨资到这里做形象广告,央企高额利润的一部分是以消费者的福利为代价的。换句话说,它付给央视巨额广告费中的一部分,怎么能由普通民众来埋单呢?”
第四,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据了解,中海油集团正在编制2005年的社会责任报告,很快会对全社会公布。在此之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率先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这也是国有大企业第一次就社会责任发布专门的报告。
记者了解到,社会责任是涉及企业、民众、社区等多方行为主体的一个框架与概念,其标准的制定以及绩效的评估,自然离不开这些主体的共同参与,否则,“自己评自己”的报告很难客观、真切。
为此,不少人认为,相关企业纷纷推出社会责任报告,本来是好事,但如果仅仅是一种“自娱自乐”,就偏离国企形象了。在宏观法律法规和行政监管缺位的形势下,大型垄断国企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管理体制的重构这一长期制约国企发展的瓶颈。
美国《财富》杂志最新公布的“2006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排名,对64家世界级的企业在管理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考量。排名显示,中石化集团名列第57位;在榜单中分居倒数第二、第一的也均为中国央企。
无论是减薪、做形象广告,还是捐助慈善和公布社会责任报告,这些举措就能够重树央企的形象吗?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多数受访者认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在先进的治理理念与管理体系上下功夫、出成绩,就忙活于品牌塑造与社会责任的“潮流”中,似乎不太合适。
寄望于打破垄断
“最根本的还是要打破垄断,引进竞争机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从源头上限制垄断行业的收入过高的问题。
“逐利性是企业的共性,因此不要对垄断央企的自觉性抱有幻想,政府在必要时应对垄断央企进行拆分,引进竞争机制,弱化其资本及行业政策方面的垄断优势,强迫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及生产效率。”杜立元律师认为,“中央还应该加快立法步伐,催生《反垄断法》早日颁行,从根本上斩除部分大型央企垄断的法律可能性,使所有企业的平等有序竞争在法律层面上能够得以保障。”
据了解,中央已经加速了《反垄断法》的立法进程。今年6月底,《反垄断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国家税务总局也在11月6日出台《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严格监控高收入者。其中,《反垄断法》(草案)和《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能不能针对央企研究出打破垄断行业高工资的办法,是当前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李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