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10月26日电 中国黄河水利委员会日前宣布,经过5年的建设,用数字化手段研究处理黄河水利问题的“数字黄河”工程框架基本建成,“把黄河装进计算机”的愿望已初步成为现实。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介绍,“数字黄河”工程是黄河水利委员会2001年7月提出建设的。《“数字黄河”工程规划》是中国水利部批复的第一个流域水利信息化规划,这标志着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的观念和方式进一步迈向现代化。
李国英说,“数字黄河”工程实施5年来,共投资约4亿元人民币,目前基本建成了以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6大系统为主的“数字黄河”框架。
在位于河南郑州的黄河水量总调度中心,操作人员轻点鼠标,当前的黄河水量、水库运行、雨情等水情信息,立刻出现在大屏幕上。操作人员进入山东省垦利县胜利引水闸界面,马上可以看到当地实况引水信息,只要轻点几下鼠标,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闸门就会按命令自动启闭。
操作人员介绍说,在水量调度综合数据库和枯水调度模型的支持下,水量调度业务处理系统还可以根据水情和需要,迅速生成或模拟优化调水方案。配套建成的黄河下游引黄涵闸远程监控系统,也成为水资源管理调度的有效手段。
李国英说,“数字黄河”就是借助现代化的数据采集、传输手段,将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的各种要素,构建起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以功能强大的系统软件和数字模型对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
据介绍,目前“数字黄河”工程在防汛减灾方面,已建设了黄河小浪底至花园口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黄河下游工情险情会商系统、预报调度耦合系统、视频会商系统和移动信息采集传输设备,工作效率、快速反应能力和科技水平大为提高。
在水质监测方面,通过已建成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控中心和部分干流水质自动监测站,目前已经可以及时掌握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省界断面的水质情况,为水质污染事件处理决策提供综合会商环境。
与此同时,“数字黄河”工程基础设施也初具规模,基本建成了国家水文数据库和黄河基本河情、实时水雨情、黄河下游工情险情、黄河水土保持、水量调度、防洪工程等数据库。
李国英说,今后5至10年,“数字黄河”工程要围绕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型、水库调度模型、黄河下游河道水沙演进模型、河口模型、水质预警预报模型、宁蒙河段冰凌预报模型这6大模型系统建设,进一步开展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应用系统和综合决策会商平台建设,实现“数字黄河”工程已建系统的良性运行。(记者程红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