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中国拿下俄罗斯巨型油气田项目 日本感到失望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0 月 2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记者10月23日从埃克森美孚证实,其牵头的萨哈林-1投资集团已和国有石油巨头中石油集团签订了框架协议,萨哈林-1项目所产天然气将全部向中国东北供应。业内人士指出,这意味着日本争夺“萨哈林1号”天然气的努力可能落空。

俄罗斯“萨哈林-1号”项目则是俄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之一。该项目由来自美国、日本、印度和俄罗斯的4家公司共同参与实施,作为投资集团的牵头者,埃克森美孚在其中持股30%。

“萨哈林1号”天然气主供中国

埃克森美孚公关部的杜艳华10月23日向记者证实,“萨哈林1号”项目的开发主体萨哈林1投资集团前不久已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了《关于从位于俄罗斯近海的“萨哈林1号”项目向中国东北地区提供天然气的购销天然气框架协议》。根据这项协议,“萨哈林1号”项目产出的天然气将主要供应东北地区。

“不过,上述协议只是框架协议,双方希望根据协议进一步谈判,签署正式的购销协议。只有正式协议签署后,该项目才能真正实现向东北供应天然气。”杜艳华说。

“萨哈林1号”石油天然气开发项目总投资超过120亿美元,包括柴沃、奥多普图和阿尔库通达吉3个油气田,总石油储量为3.07亿吨,总天然气储量为4850亿立方米。除埃克森美孚外,日本萨哈林石油和天然气发展公司在其中持股30%、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持股20%、俄罗斯石油公司持股20%。整个项目计划投资额约为120亿美元左右。该项目已于今年10月1日开始投产,每昼夜的原油开采量约为6300吨、每昼夜的天然气开采量大约为170万立方米。

日本重点关注“萨哈林2号”

日本也是“萨哈林1号”项目天然气的主要竞争者,此次中石油与埃克森美孚签订框架协议后,意味着日本保障能源供应、促进能源多样化的期望也将部分落空。

一位知情人士指出,埃克森美孚与日方的谈判事实上早已破裂,该项目当初曾计划修建从萨哈林到日本的全长约1500公里的管线,将产出的天然气销售给日本电力公司和日本煤气公司,日本政府也基于确保能源稳定供给的考虑,希望将该项目所生产的600万吨天然气以液体形式通过轮船运送到日本。但是,通往日本的管线工程却因安全性、环境问题以及渔业谈判等因素迟迟没有进展。

“就在双方争议的同时,中石油却开始和埃克森美孚接触,讨论建设从萨哈林岛经由俄罗斯大陆沿岸至东北地区的管线,以将该项目所产天然气销往中国的可能。”该人士说。

对此,日本朝日新闻昨天表示,日本希望每年从萨哈林每年进口600万吨天然气,相当于目前日本天然气进口量的10%。

在萨哈林开发方面,日本的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参加了“萨哈林2号”项目,预计从2007年底开始输出液化天然气。日本九州电力公司签订了每年50万吨的购买合同,此外,东京电力公司和东京煤气公司等也就引入天然气一事达成了共识。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它们更倾心于“萨哈林2号”项目,因为其拥有现成的基础设施,相关费用和成本能够进一步降低。据悉,“萨哈林2号”项目石油储量为1.4亿吨。(来源:东方早报 陈其珏 孙晓旭 )

来源: 东方早报

相关文章:
中国“俄罗斯年”项目已商定 有8个国家级大项目
欲购一家石油公司 中国石化打入俄罗斯采油市场
俄罗斯一州决定向中国劳工出租村庄 租期为40年
300万桶俄罗斯原油入库 中国石油储备战启动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