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我国住房体制向公共政策回归 大众成为供应重点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0 月 1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上个世纪住房制度改革以后,中国的房地产发展战略,终于开始从产业政策向公共政策回归

9月30日,是国务院九部门要求各地必须公布城市住房建设规划,落实“国六条”的“大限”日期。

在这一天,中国房地产规模最大的三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赶上了“末班车”,同时公布了各自的“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

一个星期以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开幕,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主旋律。

大众成为供应重点

《财经时报》注意到,在这次全国各地的规划中,面向大众阶层的中小户型和经济适用房成为了住房供应的重点。这表明中国政府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北京的“住房建设规划”显示,“十一五”期间,将新增住房建筑面积约1.23亿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房规模为1500万平方米,约21万套;用于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建设规模约47万~60万平方米,约1万套。

而对经济适用房的交易方式,北京将探索建立“内循环”的流转模式,即经济适用住房不得直接上市,而由政府回购,并实现经济适用房以售为主向租售结合的方向转变。并加强对经济适用房的建设、销售、流转等全过程管理。此次规划对经济适用房的目标是,未来4年里,将经济适用住房的租售比提高到1∶4左右。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尹中立认为,这一系列措施,将使购买经济适用房后用于投资的行为变得困难,改变以前“鸠占鹊巢”的情况。

上海市则打算在“十一五”期间使新开工住房面积达到1亿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商品住房,将达到总面积的70%以上——这和“国六条”的要求相吻合。

广州“十一五”期间将建设各类住房56.24万套,今后几年将形成广州住房供应的小高潮。

配套细则没有跟上

虽然各城市都相继公布了以面向大众阶层的“住房建设规划”,《财经时报》注意到,这些“规划”,都还需要配套的实施细则。有些业内人士分析后认为,新政策对市场的干预力度非常大,在制订实施细则的时候应作详细论证。

尹中立解释,目前出台的大部分都是“规划”而不是“计划”,“规划往往规定原则性的大方向,实施细则往往写入具体的计划里。”

不宜一刀切

在此前国内的大城市“规划”中,唯独深圳市的“规划”中明确写入把“国六条”标准落实到具体单个项目中。

对于“国六条”出台后争论最集中的“90平方米以下住宅占商品房总量的70%”这一条款,深圳版《细则》要求严格按照“单一项目”进行评定,即90平方米的户型要占新开发具体项目的70%,而不是建设部所解释的“十一五”期间“城市总量的70%”。

京沪惠三地则更贴近建设部的解释,三地的“规划”的共同之处是,“全市平衡、整体控制”后,在整个“十一五”期间内达到“90平方米以下住房占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的目标。

业内的普遍看法是,如果不从单个项目上进行控制,而进行“全市平衡、整体控制”,在整个“十一五”期间达到目标将会更有难度。

而广州市规划局局长潘安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每个区域的人口容量、条件、发展目标各异,全部“一刀切”,不利于城市规划的执行。

体现公共政策性质

在京沪惠三地规划出台后,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终于在全国落地。有业内人士认为,上个世纪住房制度改革以后,中国的房地产发展战略,终于开始从产业政策向公共政策回归。

标志是,在这次改革中,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政策性住房,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深圳市就明确提出,规划期内全市新增住房5700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2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570万平方米。

在北京,未来五年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面积比例,也超过了12%。随后,年度限套型、限价格的普通商品房建设计划也将出台。“保障类住房”将成为未来住房建设的重点。

一位业内人士这样描述:中国的住房在走过一段历史曲线后开始“回归”了。但这种回归是升华之后的回归,中国的住房再次开始体现出了“福利”的特性。满足城市大多数人的住房需求,将成为政策调整——具备更强的公共政策性质——的主要方向。

这和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目标相一致。

尹中立此前曾透露:“下一步,政府在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上还将有大手笔。”但他拒绝透露“大手笔”的具体内容。(张平)

来源: 财经时报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